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 2025-2026 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命题学校:方城五高 审题学校:菊潭高中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70 分) (一)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科学与人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科学代表理性,追求精确客观,旨在揭示自然规律、探索物质世界奥秘;人文侧重感性,关注人类价值、意义与情感,以多样形式表达对世界的认知。二者并非孤 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相互交织影响,互动关系的深度与广度随历史阶段变化。 科学进步常为人文发展提供新视角与基础,且并非简单工具支撑,而是从认知框架层面重塑人文思考维度。哥白尼的日心说打破地心说,不仅改变人类对宇宙结构的认知,更动摇“人类中心论”的宗教哲学根基,引发对人类宇宙地位的根本性反思,直接推动启蒙运动时期人文思想转型。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飞跃,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既改变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也促使文学艺术领域重新审视“人”的价值:浪漫主义推崇个体情感与自然天性,现实主义关注社会底层生存状态,本质都是对工业文明下人文精神失衡的回应。 人文精神也为科学发展提供动力与方向指引,这种指引并非外在道德约束,而是内化为科学家的精神内核与价值判断。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鼓励摆脱神学束缚,追求知识、探索未知,肯定“人”的主体地位,为近代科学诞生破除思想禁锢,营造“以人求知”的文化氛围。科学家追求真理时秉持的对人类福祉的关怀、对未知的好奇、对学术诚信的坚守等人文精神,往往比技术手段更能决定科学探索方向———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科学没有良心就是灵魂的毁灭”,这份“良心”正是人文精神在科学领域的具象化。 (摘编自《科学与人文的交融》) 材料二: 教育领域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核心是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深度耦合,而非简单课程叠加。传统科学教育注重知识传授与技能培 养,强调逻辑推理与实证精神,却易忽视知识背后的人文语境;人文教育侧重人格塑造与价值观形成,关注情感体验与价值判断,却常缺乏对科学理性的吸纳。这种单向度教育模式可能导致两种异化:一是“技术至上”,学生沦为只懂操作、不懂反思的“工具人”,缺乏科技伦理认知;二是“空想化”,学生沉迷人文理想却无实现理想的科学手段,难以应对现实挑战。 如今,多所学校已尝试深度融合路径。课程设置上,除传统科学与人文课程外,更注重开发“跨学科主题课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课程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发现如何受时代文化影响”“科学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实现科学知识与人文思考同步深化;“环境科学与社会伦理”课程将生态保护科学原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文理念结合,让知识学习承载价值塑造功能。教学方法上,摒弃“灌输式”,采用“问题驱动式”,如讲解“人工智能技术”时,引导学生从技术原理、就业影响、隐私保护等多角度辩论,在思辨中融合两种思维。 此外,校园文化建设发挥隐性关键作用。通过“科技伦理论坛”邀请科学家与人文学者探讨科技发展边界,借“人文科技创意大赛”鼓励用艺术形式呈现科学原理(如话剧演绎“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 程”),打破科学与人文的“次元壁”。 (摘编自《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 材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