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认识化学科学 第3节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第1课时 物质的量 摩尔质量 教材分析 本节是位于鲁科版化学必修第一册第1章第3节第1课时:本节是连接宏观物质(质量、体积)与微观粒子的数量的桥梁。本章节内容抽象,是整个中学化学的计算核心,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因其难教难学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理解难度特别大,尤其要深化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认识。本章内容是中学化学计算的灵魂,也是数、理、化、生等相关学科计算的“桥梁”。学生在学习了原子、分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常用的物理量及其对应的单位,这是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但是本节课的概念多,理解难度大,而且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能力尚还欠缺,这些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与同学交流,从学生认识基础出发,加强直观性教学,采用设问、类比启发、重点讲解并辅以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联想,运用迁移规律,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新知识。 教学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1. 建立物质的量概念,基于物质的量定量认识物质的组成及变化。 2. 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3. 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4. 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 建立物质的量概念,基于物质的量定量认识物质的组成及变化。 2. 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微粒数、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请回忆初中所学的知识,表述下列方程式的意义? 【过渡】1 滴水约含有17万亿亿个水分子。怎么样才能既科学又方便的知道一定质量或体积的水中含有多少个水分子呢?如何把难见难称量的微观粒子和可见可称量的宏观物质联系起来 【板书】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1. 定义:是衡量物质所含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 2. 符号:n。 3. 单位: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知识介绍】七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单位和符号 物理量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长度 米 m 质量 千克 kg 时间 秒 s 电流强度 安培 A 热力学温度 开尔文 K 发光强度 坎德拉 cd 物质的量 摩尔 mol 【注意事项】 专有化:“物质的量”是专有名词,不能添字减字。 微观化:是衡量物质所含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 集体化:要用化学式或汉字指出微粒的具体名称。例:5 mol H2O、0.5 mol H2O 具体化:在使用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时,必须具体指明粒子的种类。如1 mol H2表示1摩尔氢分子,1 mol H表示1摩尔氢原子,1 mol H+表示1摩尔氢离子。而1 mol氢的表述是错误的,因为“氢”是元素名称,是宏观物质名称,不是微观粒子名称。 【课堂练习】 1. 填空 1 mol H2O 中含 2 mol H , 1 mol 氧原子。 1 mol K2SO4 中含 4 mol 氧原子, 7 mol 原子。 1.5 mol Na2O2 中含 3 mol 钠原子, 3 mol 氧原子。 2.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物质的量可以理解为物质的数量( × ) 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所含指定粒子集合体数目的多少( √ ) 物质的量描述对象是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 √ ) 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 ) 1 mol氢中含有2 mol氢原子和2 mol电子( × ) 【过渡】一盒铅笔 12 支,一刀白纸 500 张,一万 100 张,一盒鸡蛋15 个 【观看视频】胶卷有多少张? 【过渡】1 mol 粒子到底有多少个呢?有没有标准呢? 【讲解】国际计量大会规定,1 mol 任何微粒所含的微粒数与0.012 kg 12C 所含的碳原子数相等。 实验测定:约为 6.02×1023 个。 说明: 1 mol 任何微粒所含的微粒数与 0.012 kg 12C 所含的碳原子数相等,都约为 6.02×1023 个。 【板书】二、阿伏加德罗常数(NA) 【练习】阿伏加德罗常数就是 6.02×1023。 错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