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意蕴吗?以小见小有点类似打深井,朝着一个方向挖,千万不要在井口周围过度装修,花里胡 哨而价值甚少。关键是如何发现小问题,然后产生一些小思考。这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专业阅 高二年级十月调研考试 读训练,才可以练就寻找的眼光。 我当然主张以小见大,不过在此之前要学会以小见小。“大”的前提是思想境界的提高, 一般人能观察到“小”就不容易了,把这个看见的“小”用文字再现出来就更不容易,何况还要 语 文 在毛坯房的基础上精装修,没有思想的加持根本办不到。只有先学会以小见小,才能达到以 小见大的终极目标。 考生注意: 举一个例子。如果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愁”的作文。按照以小见大的思路,就是先写一己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之愁,到最后上升到一群人或人类的愁,要把主题往上“拔一拔”,不然就是一己之小悲欢,显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得不够廓大,最好在结尾提炼升华一下。我想,很多语文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这样写。这大概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就是“以小见大”在中学作文阶段最常见的教法。但一个普通中学生的阅历和经验能够支撑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他“拔”上去吗?很显然,这是有问题的。 引导学生写作文的老师最好自己先创作一篇以小见大的作品,给学生作为案例来示范, 蒙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我觉得可能还会有些效果,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结果就是学生写起来费劲,满纸空话,老 器 师读起来味同嚼蜡。老师能做的就是不能把空话和套话灌输在学生正在成长的心灵之中,否 一、阅读(72分)》 则心灵过早荒漠化,等到了大学阶段,问题还是扔给了大学老师,那就很难纠正了。 (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最近读了唐朝诗人张祜的《题金陵渡》,颇有感触,诗曰:“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这“愁”如果非要以小见大,那真的就没法看了 材料一: 张祜这种淡然的写法,余味悠长,把感觉留给了读诗的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填 以前写文章的时候,有人总是强调要“以小见大”。这个说法的出发点是要求写作者从一 充。千载之后亦不乏知音。 尽 个小切口进入,通过有逻辑的写作,到最后时刻提炼升华总结。这样的文章才有价值有意义。 (摘编自朱洪涛《以小见小与两三星火》) 这说得对吗?对又不对。什么叫以小见大?从小学到大学,语文老师具体解释过什么是以小 材料二: 见大吗?恐怕并没有解释清楚。 所谓“以小见大”,乃是作者能从被人们习焉不察的细微处入手,生发成文,从而反映出 问题出在以小见大的“大”上。什么是大?多大才是大?以我的观察而言,这以小见大的 种普遍现象,并且深刻地揭示出其本质。鲁迅看到路上一群跟随头羊顺从前行的胡羊而写下 写法,学生到了大学快毕业的时候也没有学会。高考一结束,模式化的作文训练算是抛之脑 《一,点比喻》,章克标吃水蜜桃发现一条蛀虫而写下《蛀虫与中国》,陶行知听到外国人的一句 螺 后了,真正的写作又没有开始,关键的前提是专业化读书未做到有始有终,所以具体的写作很 话而写下《中国人的命》,叶圣陶根据《十五贯》中娄阿鼠的一句台词而写下《“老爷”说的准没 难做到以小见大。因为你是空洞地跟学生讲,“大”是思想、意蕴,“大”是洞见和深刻,落实到 错》。所谓“举重若轻”,乃是以寥寥数百言、千余字,把一个宏大的话题写得深刻透彻,比如 写作层面很难操作。 《中国人的心理》《漫谈皇帝》,乃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