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32799

华师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10-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2次 大小:1008488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华师,考试,PDF,试题,语文,10月
    2026届高三华师联盟10月质量检测考试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 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 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农耕乃衣食之源,人类文明之根。我国是一个农耕大国,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古代 先民发现和掌握了大量农业生产法则,并把这些法则用谚语的方式加以总结和传播,用以指导 农业生产、繁荣农耕文化。让我们重温中华传统农谚,品味其语言艺术,提炼其思想精华。 ②我国农谚中多有重土类谚语,如“无土不养民”“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等。土地能产 万物,这是土地赋予人类的价值感。土地价值感的存在,让农民对土地有了别样的情感。如“土 中生万物,地内产黄金”就把土地视为生命之源、无价之宝;而“财主爱钱,农民爱田”则以对比方 式表明了农民对土地的情感。基于对土地价值的认识,我国先民把农业置于百业之首,“七十二 行农为本,万顷良田粪当先”。 ③面对这片赖以栖息的土地,中华民谚中有三条护土惜土法则:深耕,施肥,灌溉。如“深耕 长谷,浅耕长草”“田土耕得深,瘦土也出金”等倡导“地要深耕”;而“肥田出好种”“金筐银筐,不 如粪筐”等则极言施肥的重要性。除施肥外,作田还要灌溉,“田是崽,水是娘”“水利不修,有田 也丢”等则阐明“水”于庄稼的重要。 ④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先民发现土地的耕耘、收成的好坏离不开温度、雨水等自然条件, 因此,为了求得与天地同频共振,先民开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通过细致观察、深入 思考,从中找出气候变化规律,用以指导生产。众多气象类谚语也由此生成,具体包括两种类 型:天象类和物象类。 ⑤天象类的如“立春落一滴,蓑衣挂上壁”“夏至见青天,有雨在秋边”“十月无霜,下年无糠” 等。上述谚语体现了先民对天象的细致观察。在长期与大自然密切接触的农耕生活中,先民深 刻感受到了人与天地的和谐共生,因此,从天象观自然之风雨,以风云变幻来测阴晴雨雪也就成 【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 HN2026届高三华师联盟10月质量检测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题号 1 2 6 10 11 12 15 19 20 答案 B C B CEG B C D A 1.A【解析】B项,因果关系有误,由原文“基于对土地价值的认识,我国先民把农业置于百业之首”可知,我国 先民意识到农业的重要是因为认识到土地的价值。C项,“提高农业生产产量的关键在于深耕土地”理解有 误,“深耕”“施肥”“灌溉”三者是并列关系,原文并没有表达“提高农业生产产量的关键在于深耕土地”之意。 D项,“他们认为,顺应农时,就一定能够获得丰收”表述绝对化,原文中“不违农时,益于提高工效:违误农时, 则徒劳无益”说明农时的重要,但不能据此理解为“顺应农时,就一定能够获得丰收”。 2.B【解析】第⑨段论述的是“农谚”中体现“争分夺秒,以得农时”的观念,“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 插”是诗句而非谚语,不能作为论据。 3.①进行直接描写 ②采用各种修辞 ③追求音韵和谐 【评分细则】每处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第①处:原文提到“·春耕功夫忙,半夜喊天光'等谚语,对春耕生产场景进行直接描写”,题干中“插秧 插到芒种边,竹竿打火夜插田”同样是对插秧场景的具体刻画,与“直接描写”的表述相符,因此①处应填“进 行直接措写”。第②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