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密*启用前 江西赣州市2025—2026 学年高二年级10月 月考 语 文 试 卷 试卷共 8 页,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 . 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二单元。 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3 .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 上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 分) (一)阅读 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5 题。 材料一: 在先秦文献中,不仅《庄子》讲 “野 ”,儒家作品中也讲 “野 ”。然诸如《孟子》中的 “野有饿莩 ” 等,其与《庄子》中的某些“野 ”一样,皆作“野 ”的本义,即 “田野”“郊野 ”解,故这些内容不能反映儒 家思想的特质。《论语》中的“野 ”,能够凸显儒家思想特质的,主要有以下两处: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论语 · 先进》) 子曰:“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 · 子路》) 这两段引文中分别出现了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与 “野哉由也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这两处 “野 ”呢?笔者认为,唐人司马贞的解释颇为可取。 司马迁《史记 · 孔子世家》云:“纥与颜氏女野合 而生孔子。”司马贞释云:“今此云 ‘野合 ’者,盖谓梁纥老而征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 ‘野 合 ’,谓不合礼仪。”司马贞解释了“野合”为不合“礼 ”的殊龄婚配。这就说明,孔子以 ① 来 判定是否“野”,符合的为 “君子 ”,不符合的为 “野人 ”。所以他主张君子应当 “文质彬彬 ”,否则 会 ② 。按照孔子的意思,遵“礼”而不重“文”仍属于“野人”,它与“史 ”一样与君子人格无缘。 因此,在儒学中“礼”无疑表征着合乎规范、优雅、文明,而“野”则表征着不合规范、鄙野、野蛮、不文明。 由于受文明独有、独享心理优越性的支配,中国古代统治者滋生出贵族意识与中央意识。贵族 意识的存在,使统治者总是视自己为文明的掌握者,而视庶民为 “野人”,这使 “野 ”融入了阶级性意 涵;中央意识的存在,使统治者总是视中央(朝廷)为文明的承载者,而视地方( 民间)为 “野 ”,这使 “野 ”融入了地域性意涵。《孟子 ·滕文公上》曰:“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毋庸讳言, 这里的君子和野人之分具有强烈的阶级性特征。在与弟子的问答中,孟子又曰:“否。此非君子之 言,齐东野人之语也。”朱熹注“齐东”曰:“齐国之东鄙也。”依朱子的解释,这里的“野人”即 “偏远地 区的人民”,故从中不难窥见“野 ”的地域性意涵。 当然,在儒家思想中,“野人”的阶级性、地域性意 涵往往交织在一起,但它们归根到底是由“以礼论野”“以仁义论野”等派生出来的。 儒家之“野 ”主要表现为群体性、伦理性等特征,并因落脚于社会、伦理而表现为形下的经验性, 它揭示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问题;庄子之“野 ”主要表现为个体性、批判(伦理)性,并因 落脚于抽象的精神境界而表现为形上的玄思性,它揭示的是制度、伦理等与自我感受、自我心灵之 间的矛盾问题。换言之,前者指向“规范”,即表现为对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的正面认同和建构;后者 指向“自 由 ”,即表现为对秩序、规范的反面消解和超越。毋庸讳言,这种差异实际上揭示了儒、道两 家哲学的整体差异。 当然,儒家并不是绝对排斥自 由,而是追求一种有秩序的自 由;道家也不是绝 对拒绝秩序,而是向往一种符合人性的秩序。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化形成了以名教与自 然、规范与 自 由为表征的儒道互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