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 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代表作: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等。 情节回顾 本课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 小说前面的情节是: 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冤受屈,即将去服苦役。 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复活(节选)》视频 快速地浏览课文 概括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 开端(1—21段)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发展(22—43段) 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原谅,但被拒绝。 高潮(44—58段) 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结局(59—78段) 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 情节把握 圈画文中对人物进行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句,按照情节发展顺序分别概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心理变化,从而剖析他们的形象。 人物鉴赏 玛丝洛娃 玛丝洛娃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笑容 生动地表现了饱尝世态炎凉后的玛丝洛娃已经世俗化了,变得善于察言观色了。 第2、3段 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谄媚 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聂赫留朵夫 第4、5段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聂赫留朵夫在称呼上的斟酌和语言的不流畅表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 语言、心理描写 犹豫、徘徊 第9、10段 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在说什么,但他说话时脸上的那副神情使她突然想起了他。但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痛苦 玛丝洛娃 玛丝洛娃认出了眼前的人就是伤害她的聂赫留朵夫,这使她的内心非常痛苦。 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第11、12段 “我来是……“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来。 直接写聂赫留朵夫的心理,他认为玛丝洛娃的遭遇的根源在自己,自己应该赎罪。 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描写 激动 聂赫留朵夫 第15、16段 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了。 “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 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玛丝洛娃的表情表现了她认出对方后的心理,那段不愿意触及的记忆又出现在她的脑海中。 痛苦回避 玛丝洛娃 第17—19段 “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音调平得像背书一样。 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于是他高声说下去: “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他又叫道。 怯懦羞耻 坚定 聂赫留朵夫 神态、语言描写 第20段 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第27段 过了一分钟,玛丝洛娃从边门走出来。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肖像描写 这是一个可爱的姑娘,眼睛“特别有神”,让人无法讨厌她,作者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