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35149

6.2《 五石之瓠》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10-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6次 大小:166015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PPT
  • cover
(课件网) 五石之瓠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庄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学习庄子善于用设喻的方法,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的艺术手法。 4.探究该寓言故事蕴含的哲理。 PART 01 知人论世 庄子 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惠子 惠子,姓惠,名施,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做过梁惠王的相。(魏王:即梁惠王,又称魏惠王。) 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 《庄子》和《逍遥游》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庄子》和《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时代背景 庄周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孟子所说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正值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文化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彼时孟子正游说各国。墨家门徒遍及天下,齐国“稷下之学”也正当鼎盛,庄子却主动地选择了“无用”和贫困。 PART 02 初读感悟 正音 五石( ) 瓠 ( ) 瓠落( ) 呺然( ) 掊之( ) 不龟手( ) 洴澼絖( )( )( ) 鬻 ( ) 说吴王( ) 越有难( ) shí hù huò xiāo pǒu jūn píng pì kuàng yù nàn shuì 《五石之瓠》选自《庄子·逍遥游》 “石”,shí:现在读dàn,计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十升为一斗。 “瓠”,植物名。葫芦科葫芦属。 “五石之瓠”,可容五石的大葫芦。 释 题 题目解说 石shí:现在读dàn,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十升为一斗。(此义在古书中读shí)“五石”是指数量。 “瓠(hù)”是葫芦的一种。“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理。 1石=10斗=60千克 5石=50斗=300千克 PART 03 深度探究 夯实基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 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 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坚:坚固。这里指大瓠的坚固程度 掊:击破。 呺然: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 瓠落无所容: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瓠落,宽大空廓的样子。 实五石:能容得下五石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