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专题一:整体阅读小说 目录 01 了解文体特征 02 阅读小说的方法 03 高考小说选文特点 04 小说的分类 05 高考小说考点 06 小说和散文的区别 了解文体特征 PART ONE 一、了解文体特征 小说:是文学的一大类别,是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小说的四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主题。 人物———故事的灵魂 作品通过其来展开故事、表达主题的角色。又称为典型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采取“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艺术手法创作出来的,与生活原型相比,往往具有更集中、更普遍的代表性。小说中的人物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也可以是具体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写人物的行为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孔乙己》———鲁迅 身份: 清末下层知识分子 塑造手法: “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外貌描写 “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经典的语言展现其迂腐、维护尊严的可笑与可悲) 语言描写 《孔乙己》———鲁迅 “便排出九文大钱”(“排”字显出他的故作姿态)。“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摸”字显出他的穷困潦倒)。 动作描写 人物形象: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迂腐不堪、善良又可怜的底层读书人。 自身对比 → 揭示了个人悲剧的内在原因(思想毒害)。 与他人对比 → 揭示了个人悲剧的社会环境(世态炎凉)。 前后境遇对比 → 揭示了悲剧命运的最终结局(被社会吞噬)。 《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 塑造手法: 侧面烘托:王夫人、王熙凤等人对宝玉“混世魔王”的评价,先声夺人。 外貌描写:宝玉“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对比手法:宝玉的“惫懒”与黛玉的“谨慎”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处境。 环境———人物与故事的舞台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重点,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季节、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社会环境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给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背景和场所。 社会环境:鲁镇———20世纪初封建、保守、迷信的中国农村缩影。这里有严格的礼教观念(如“寡妇”祥林嫂的再嫁被视为不洁)、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如捐门槛赎罪)。 作用:这个环境决定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她是被这个“吃人”的社会环境所吞噬的。环境描写直接服务于主题———批判封建礼教的罪恶。 《祝福》———鲁迅 自然环境:“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既写出了风雪之大,也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推动了情节发展(因雪大压塌草厅,林冲才幸免于难,并听到陆谦等人的阴谋)。 作用:自然环境(风雪)不仅是背景,更是推动情节走向高潮的关键因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 情节———故事的骨架 1.定义:由一系列能够展示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事件组成。 2.经典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声) 《项链》———莫泊桑 开端: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舞会,向朋友借了一条钻石项链。 发展:舞会上大出风头,但不慎丢失项链。 高潮:夫妇二人负债十年,辛苦劳作才还清债务。 结局:偶遇朋友,才得知当初借的项链是假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