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41152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第七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0-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7次 大小:425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湖南省,10月,答案,试题,语文,考试
  • cover
高三语文 测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原则实际上是个偏离度的把握问题。诗歌变形的偏离度具有超量性与超质性。这是否意味着诗的变形可以任意为之呢?答案是否定的。诗的变形在超越的同时不能记忆回归。无论怎样,超量、超质总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曲形得神”。“曲形得神”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概念。我们将它借用过来,并且赋予其新的内涵。 所谓“曲形”,是对实存物象、事象的扭曲。具体而言,又分为两类。对常态生活特征的扭曲。这是有悖物象的突破。例如徐志摩的《为谁》开头一节:“这几天秋风来得格外尖厉:/我怕看我们的庭院,/树叶伤鸟似的猛旋,/中着了无形的利箭———/没了,全没了:生命,颜色,美丽!”诗人把秋风吹落叶的日常生活现象用比喻式异化替代手法加以变形描绘,中箭鸟儿猛旋的意象显然是对实存物象的超越、突破、扭曲。从语义学角度看,诗人把树叶和伤鸟拉在一起,是能指与所指的分裂、语符与语义的偏离。树叶绝非伤鸟,然而正是这一分裂、偏离,创造了新颖奇特的意象,导致了意义的重建,准确描绘了那颗“为谁凄惘”的失恋之心。 对常态逻辑特征的扭曲。这是有悖事理的突破。例如宋代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寒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离别之恨乃抽象情感,诗人化虚为实,突破了常态逻辑特征,将它载入画舸之中,使船之无情与人之有情形成强烈对比,从而极言离恨之重且深。正如吴乔所言:“人自别离,却怨画舸。义山忆往事而怨锦瑟亦然。”又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居然把枫林红色的成因归于离人的眼泪,这在事物的因果逻辑上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但这两句唱词却极其准确、极其深刻地表现了崔莺莺的离愁别绪。 值得注意的是,“形”有实存物象之形、作者心象之形与文本意象之形。“曲形”并非全然不要形,而是要舍弃实存物象之形,代之以艺术符号之形。 所谓“得神”,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指生动鲜明地传达出客观事物的神态情状、精神气质、个性特征和审美属性。我以为,除此之外,“得神”还应得创作主体之神,即表现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独特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理想等等。 神具有心物二重性。诗歌变形或得客体之神。李白的“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艹频。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渌水曲》)。第三句用拟人式异化替代变形手法,传审美客体荷花之神,将荷花盛开的景象表现得神韵完足。 诗歌变形或得主体之神。如杜甫《客夜》开头“客睡何曾着,秋天不肯明”,杨伦《杜诗镜铨》称赞它“着‘不肯’字妙”。到底妙在何处?我以为妙在采用了拟人式异化替代变形方法,赋予无生命的“天”以生命情感,妙在“不肯”二字具有象外追神的本领,充分显示了主体之神,即诗人羁旅乡愁。天涯孤旅之人怀着一片凄苦之情,长夜难眠,盼着天明,可是老天仿佛有意与他作对,偏不肯明。这就通过天人两极情感对立的心理差距妙传主体之神。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那颗被乡愁炙灼的心。从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看传主体之神,实质上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的思想情感、情绪感受、想象力在对象中的表现。马克思认为:“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部分地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部分地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神的无机自然界。” (摘编自刘正国《论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原则及其要求》) 材料二: 含蓄朦胧美,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力的美感效应。其主要特征:某种深邃的丰富的内容通过某种朦胧的美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来,成为一种暗示、一种象征,使欣赏者凭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