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42729

10《苏武传》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11-0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2次 大小:263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苏武传,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高中
  • cover
10.《苏武传》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立足高二学生学情,结合统编版教材特点,通过“字—词—句”精读与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感受苏武爱国气节与人格魅力,实现文言知识积累与人文素养提升的统一,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让经典文本焕发当代活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举、徙、降”等文言实词及“乃、以”等虚词用法,掌握判断句、被动句等文言句式,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苏武言行,培养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理解人物精神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汉书》叙事艺术,感受苏武形象的审美价值,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传承苏武爱国忠贞的文化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文章脉络,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句式;分析苏武形象,理解其爱国忠贞精神。 难点:体会《汉书》“详略得当、寓褒贬于叙事”的写作特色;联系现实,理解苏武精神的当代价值。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含背景资料、文言知识点、拓展材料);学生预习课文,标注疑难字词,查阅汉武帝、匈奴相关历史背景。 五、教学过程(2课时) (一)情景导入 播放短视频:以“大漠孤烟、寒风吹雪”为背景,配上旁白“公元前100年,一位使者手持汉节,在匈奴的草原上坚守19年,从青丝到白发,他始终未忘自己是大汉的使臣———他就是苏武”。 提问:“是什么支撑苏武在绝境中坚守19年?今天,我们走进《苏武传》,探寻这位英雄的精神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视听情境,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引入课文主题。 (二)初读感知 (1)诵读正音,梳理脉络 教师范读课文,强调重点字音:“厩(jiù)”“羝(dī)”“节旄(máo)”“雍(yōng)”等,学生跟读,纠正读音与节奏。 学生自主朗读,借助课下注释,梳理文章结构,完成表格: 时间 事件 苏武言行 出使匈奴初 虞常谋反,苏武受牵连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被囚北海前 卫律劝降 “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北海牧羊时 单于断绝供给,苏武自力更生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归汉时 须发尽白,手持汉节 “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小组展示表格,教师补充,明确文章以“苏武出使匈奴—坚守气节—终得归汉”为叙事主线,详写劝降与牧羊,略写其他事件。 (2)字词积累,夯实基础 聚焦“字—词—句”,结合语境解析核心知识点: 文言实词: “举”:“举剑欲击之”(举起);“举以予人”(拿)(联系《六国论》对比)。 “徙”:“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迁移,流放);“迁徙之徒也”(被征发的人)(联系《过秦论》对比)。 “降”:“宜皆降之”(使……投降,使动用法);“降格以求”(降低)(拓展成语)。 文言虚词: “乃”:“乃幽武置大窖中”(于是,就,连词);“乃不知有汉”(竟然,副词)(结合课文例句辨析)。 “以”:“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在,介词,表时间);“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介词,表工具)(分类归纳用法)。 文言句式: 被动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留”表被动,译为“被扣留”)。 判断句:“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也”表判断,译为“汉天子是我的长辈啊”)。 学生完成随堂练习:解释加点词,翻译句子(如“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教师巡视指导,强化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与梳理,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聚焦“字—词—句”,结合旧知与语境,落实文言知识,符合高二学生夯实文言文基础的学情需求。 (三)品读文章,赏析意境 小组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