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2026学年(上)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人说文学批评只是对作品展开精细的专业分析,无关价值判断。按照他们的意思,就是要取消对眼前作品成败得失、高下诚伪、美丑妍媸的判断。如果真的取消价值判断,古往今来一切作品就会处在同一水平,那还要批评干什么?还要批评家精细的专业分析干什么? 很不幸,这种自以为可以在价值判断面前做鸵鸟的批评家的意见还颇有市场,因此琐碎玄虚、麻木无力的批评充斥着各种版面。批评没有生气,面目模糊,缺乏真诚坦荡的气魄,引不起作家和读者的兴趣,与这种貌似超然公正的批评观不无关系。 其实鸵鸟批评家也并非完全回避判断,他们回避的只是对他们和他们的作家好友不利的意见,他们自己的意见其实早就确定好了。他们的价值判断很简单,就是认为有幸被他们分析的作品写得很好,他们围着转的几个“一线作家”很高明,不容任何怀疑和批评。也许正因为他们的价值判断过于简单,他们这才拼命掩饰,硬要为之穿上重重盔甲。 批评当然首先要有专业准备,要针对具体作品,从文学、文学史和文化理论等角度,展开客观精细的专业分析,但这和价值判断本来并非水火不容。恰恰相反,分析和判断关联紧密,发人猛醒、促人深思的精彩判断必然要以同样精彩的分析为前提,而离谱的判断所依据的分析过程也会令人不敢恭维。如果价值判断离谱,那么看似认真细致的专业分析就只是虚伪批评的一件华丽外衣。 正确的价值判断从何而来?从对作品客观冷静、认真细致的专业分析而来。但这样重要的分析过程又以什么为出发点?你可以从某一种批评理论出发,或者从某一种相关的文学史现象出发,还可以从当下的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态出发,角度越多,越能“博观圆照”。但你不能因此而无视你自己的阅读体验。有些批评家借助上述种种分析的角度和方法来表达或故意掩盖某个价值判断,而故意回避真实的阅读体验。这就不是负责任的批评。你没认识到你的阅读体验恰恰是你和作家、读者进行精神会话时最重要的凭借。 所以批评家不仅要对作家作品和读者负责,而且要对自己负责。批评最终还是贵在真诚。希望今后能看到更多真诚的批评。 (摘编自郜元宝《“价值判断” “批评意识” “阅读经验”———文学批评三题议》) 材料二: 文学批评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评论,内容大多包括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和臧否。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评论对象,采取什么样的批评方法,文学批评都要保持一种真诚的态度。那么,真诚从何而来? 精读原作是见真诚的第一步。很多有影响力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家在写作前在精读原作上做了很多功课。我个人比较喜欢夏志清对现代文学的批评和王德威对当代文学的批评,他们的很多文章体现出对作家作品的精读。但是,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评论家们并不关注作品本身写了什么、写得怎么样,只是以作品为引子,找一个西方理论作为武器,找一个自己熟悉的切入口,然后甩开作品大谈理论问题、社会问题。这是当代文学批评领域常见的现象。当然,如果仅仅局限于作品的细节,不能从宏观上进行深刻把握,这种精读之后的批评也是需要改进的。 尽管作家和作品是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但创作毕竟是一件非常讲究个性化的事。这种个性化体现在:作家需要个性化地处理创作素材。个人的经历、个人的教育、个人的学养、个人的趣味,甚至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