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穷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14个生字 2.快速默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3.能抓住人物内心和语言来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 4.能根据语境,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顺序,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了解作者 1.回顾《桥》,是如何利用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 2.今天学习另一篇小说《穷人》 3.在你眼里,穷人是怎么样的? 预设:经济条件差 没有衣服穿 吃不饱 4.出示资料袋,了解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了解创作背景,并提问:作者笔下的穷人是真的穷人吗?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梳理情节 1.出示学习要求: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重点强调“自作自受” 3.梳理情节,课文可以分为哪些情节? (1)盼望丈夫平安归来 (2)邻居去世,抱回孤儿 (3)丈夫归来,收养孤儿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4.串联情节,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一个海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在家盼望外出打渔的丈夫平安归来,去探望邻居发现邻居去世,留下两个可怜的孩子,于是独自抱回,后来丈夫回来后,两人不谋而合,决定收养两个孤儿。 三、再读课文,感受主人公的“穷” 1.既然写穷人,可是全文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从哪里可以体现穷呢?默读课文,勾画句子做批注 2.学生交流分享 预设1:第一自然段“补一张破帆” 说明桑娜家条件辛苦 预设2:第一自然段海上的环境描写 说明住的地方环境恶劣,住的穷 预设3:第二自然段丈夫和桑娜都在艰辛生活,但只能勉强度日 说明他们生活很辛苦 预设4:第二自然段孩子没有鞋穿,吃的黑面包,吃的鱼 说明他们衣食住行都很艰难 3.小结:环境描写体现他们的贫穷 四、总结课文,留下疑问 1.总结本节课内容 2.如此贫穷的桑娜,当她看到邻居留下的两个孤儿,她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探讨。 五、板书设计 14.穷人 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桑娜:心地善良)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回顾课文情节及主要内容 2.回顾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走进人物内心,感受桑娜的形象 1.如此贫穷的桑娜,看到两个可怜的孤儿,是怎么做的?横线勾画,做好批注。 2.学生默读课文,自己勾画。 3.学生交流分享 预设:第8自然段全段 分享(1):抓住桑娜的动作“裹,抱,放,拉”感受桑娜的体贴细心 分享(2):抓住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又觉得非这么做不可,感受桑娜矛盾但又坚定内心。 4.为什么桑娜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预设:因为家里已经有五个孩子了;因为担心会给丈夫增加压力;因为家里已经够苦的了。 5.那为什么又非这样做不可? 预设:因为桑娜善良,她宁可受苦也要救这两个孩子。 6.其实桑娜这种矛盾的想法直接体现在她的心理活动中,请勾画句子,做好批注。 预设:第9段 7.这段话如何写清楚她矛盾的心理活动? 预设(1):反复的心理活动 预设(2):巧用标点符号 8.从这段话,你感受到桑娜什么形象? 预设:心地善良,美好 追问问什么 预设:因为她宁可挨打也要收养孩子 9.读一读这段话,读出她的忐忑不安。 10.小结:恰当的心理活动,也可塑造人物形象。 三、走进对话,补白内容 1.丈夫回来了,他得知两个孩子成为孤儿,他是怎么做的?勾画句子,做批注 预设:抓住丈夫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 2.学生交流分享 预设(1):抓住皱眉,搔搔脑袋,知道了丈夫在认真思考,把俩孩子的事放在心上 预设(2):抓住语言中的“熬”,丈夫知道以后的日子会很苦,当仍然愿意接受 预设(3):抓住语言中的“快去”感受到他的着急,对孩子的担心 由此可见:丈夫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3.小结:语言描写也可以塑造人物形象 4.可是桑娜并没有第一时间告诉他,在这之前她曾两次沉默,她沉默时在想什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