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不懂就要问 三年级上 小朋友们,你们在上课的时候,遇到听不懂的问题会怎么做呀?是悄悄藏在心里,还是勇敢举手问老师呢?今天咱们要认识一位伟人,他小时候读书遇到不懂的问题,就特别勇敢地去问。想知道他是谁,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吗?快翻开课本吧! 课文导入 私学的一种,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场所。多由先生在自家或借房授课,学生多为少儿。教学以儒家经典如《三字经》《论语》为主,注重背诵与写字,是古代孩子启蒙学习的重要场所 。 【私塾(shú)】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 孙中山 1866 年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他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幼时受反清故事熏陶,心怀大志。早年学医,后弃医从政,1894 年创建兴中会。1905 年,他在日本成立同盟会,提出 “三民主义”。1911 年辛亥革命成功,次年他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推翻封建帝制 。 妙解课文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说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背诵 照例 段 落 练 习 糊 涂 圈 吓呆 霎时 戒尺 厉 声 挨 打 清楚 我会读 易读错字 例子 例行公事 lì 照 例 圆圈 画圈圈 quān 圈 定 例 圈 有新鲜感的词语能带给我们丰富的想象,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鸦雀无声(想到同学们认真学习,教室里非常安静的样 子) B.咿咿呀呀(想到小孩学语的声音或低声哭泣的声音) C.吓呆了(想到同学们张着嘴巴,眼睛睁得大大的样子) D.私塾(想到私人建的别墅) D 本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 读书时,为了 ,大胆向先生 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 的精神。 私塾 弄懂书里的意思 提出问题 认真读书、勤学好问 整体感知 旧时的人在私塾里读书和我们现在在学校里读书有什么不同? 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私塾 孙中山小时候是怎么上课的?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不求甚解 通过描写私塾的机械教学方式,为后文孙中山“不懂就问”的行为做铺垫。先生只注重诵读背诵,不讲解文意,与孙中山主动发问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他打破陈旧学习方式的勇气。 重点语句讲解 “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一句中,“像唱歌”的比喻生动刻画了私塾课堂集体跟读的场景。表面上是形容读书声悦耳,实则暗含对这种缺乏互动、照本宣科教学方式的讽刺,为后文孙中山的质疑埋下伏笔。 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孙中山小时候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当他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是怎么处理的。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找出具体语句说说孙中山为什么要提问? 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孙中山想:这样糊(hú)里糊涂(tú)地背,有什么用呢? 描写孙中山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孙中山不满足于只流利地背诵,还要进一步理解所背的内容。 因为不懂才提问 反问句 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孙中山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愿意糊里糊涂地背,所以他冒着被责骂的危险壮着胆子问先生。从这里可以看出孙中山是一个勤学好问、认真学习的人。 问题与回答 问:孙中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