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纺织材料 一、教学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观念:认识天然纤维(棉、麻、羊毛、蚕丝)和化学纤维(涤纶、尼龙等)两类纺织材料,知道它们的主要来源;了解不同纺织材料在吸水性上的差异,建立“材料特性与用途相适应”的科学观念。 2.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的特点,培养分类、比较、归纳的思维能力;结合实验现象分析材料特性,初步形成“证据支持结论”的科学思维。 3.探究实践:能通过“纺织材料吸水性”实验,正确操作实验步骤(控制水量、观察记录),学会收集实验数据;能动手辨别身边的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制品,提升动手探究能力。 4.态度责任:感受纺织材料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对材料科学的兴趣;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知道旧纺织物的再利用方法,培养环保和节约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区分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两类纺织材料,知道它们的主要来源;通过实验探究并总结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在吸水性上的差异。 2.教学难点:理解“控制变量”(如水量相同、纤维长度相同)在实验中的重要性,能根据实验现象准确归纳材料特性;将纺织材料的特性与生活中的实际用途建立联系。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包含天然/化学纤维来源、生活制品图片);棉线、麻线、羊毛线、涤纶线、尼龙绳等纺织材料样本;两个相同的小烧杯、适量清水、滴管、计时器、实验记录单;旧T恤、纯棉毛巾、化纤外套、羊毛围巾等实物教具。 2.学生准备:提前收集身边的纺织物品(如袜子、手帕、书包带等);科学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1.教师出示两件不同材质的衣物(纯棉T恤、化纤外套),提问:“同学们,这两件衣服摸起来感觉一样吗?为什么它们的手感、摸起来的温度会不同呢?”引导学生观察、触摸并说出感受(如纯棉柔软、化纤光滑)。 2.引出课题:“其实,衣服的不同特点和它们的‘纺织材料’有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纺织材料》的世界,探索它们的秘密。” (二)自主探究,认识纺织材料(10分钟) 1.辨一辨:区分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 教师展示棉线、羊毛线、涤纶线、尼龙绳等样本,结合PPT讲解:“纺织材料主要分为两类———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天然纤维来自大自然,比如棉来自棉花,羊毛来自动物羊毛,蚕丝来自蚕茧;化学纤维是人工用化学方法合成的,比如涤纶、尼龙。” 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实物教具(纯棉毛巾、羊毛围巾、化纤外套),触摸并对比,在笔记本上记录“天然纤维制品”和“化学纤维制品”的特点(如天然纤维柔软、有自然纹理;化学纤维光滑、弹性好)。 小组分享:邀请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纺织物品,判断属于哪类纤维,并说明理由,教师补充总结。 (三)实验探究,比较吸水性(15分钟) 1.提出问题:“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除了手感不同,吸水性会一样吗?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2.明确实验步骤: 教师演示实验: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清水(约100毫升);分别放入长度相同的棉线(天然纤维)和涤纶线(化学纤维),用计时器计时;观察5分钟内两条线吸水后水分上升的高度,记录在实验单上。 强调“控制变量”:“为什么要让水量相同、纤维长度相同?”引导学生理解“只有公平实验,结果才准确”。 3.学生分组实验: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按照步骤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及时记录现象(如棉线吸水后水分上升快、高度高;涤纶线吸水慢、高度低)。 4.得出结论: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教师总结:“天然纤维(如棉、羊毛)的吸水性比化学纤维(如涤纶、尼龙)更强。” (四)联系生活,树立节约意识(7分钟) 1.提问:“知道了纺织材料的特点,它们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呢?”引导学生结合特性说用途(如纯棉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