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不同,阅读方法不同 ———《竹节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读此篇课文,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交流明白。 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汇报某项阅读任务的成果,或讲故事,或者介绍玩具的制作,或体验传统玩具的乐趣,或讲故事。表达清晰自然,内容具体。 3.感受传统玩具给我们带来的无限乐趣。愿意通过手工制作玩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家分享乐趣。 【教学过程】 课前引入 出示几个人物形象,如果让你近距离接触他们,选择到其中一位家庭去串门,你会选择哪一家?说明原因。学生在说原因的时候明白:原来串门是有目的的。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课桌上的江湖》,你们想看吗?播放视频,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活动一:明确目的,知晓方法 出示单元目标 出示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是中国各行各业的时代楷模,如果让你近距离接触他们,选择到其中一位家庭去串门,你会选择哪一家?说明原因。体会原来串门是有目的的。 出示单元导读,领会杨绛老前辈的话。 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回顾以前曾经接触过的“阅读方法”,有浏览,品读,猜读、批注等等。 二、明确学习任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等会有所不同。如果给你以下任务,你会怎么读《竹节人》这篇文章? 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讲一个关于老师的故事。 三、交流阅读方法 (一)结合课后三个小朋友的交流梳理有哪些不同的阅读目的和对应方法。 对照课后习题提示的阅读方法。 1.为完成“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个任务,可以先快速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读。 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文章中写“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 3.完成“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这个任务,我主要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一个任务是“写玩具制作指南”,偏重于实用,指向写说明文,需要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梳理来完成;第二个任务是“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偏重于体验,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感受;第三个任务是“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结合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发挥想象创造性复述故事。并进行板书。 (二)聚焦阅读目的需要关注的段落并发给三个组分别完成相应学习单。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每一个阅读目的关注的内容分别在哪些段落? 2.学生汇报教师课件上批注。 第一个阅读目的,关注3~7自然段。其中玩具制作在3、4自然段,如何玩这种玩具在5~7自然段。第二个阅读目的,关注3~19自然段。 第三个阅读目的,关注20~最后自然段。 3.学生分组分活动,给出填写学习单的提示。 如“写玩具指南,如何玩”可以用思维导图梳理内容,结合说明文的方法把过程说明白。(可以用老师给的思维导图) 体会乐趣可以用朗读的方法,也可以品味关键词语,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等方法。可以是词语概括,也可以是语句讲解。 “讲故事”需要梳理 “起因、经过、结果”,发挥想象,结合适当的手势,语气等绘声绘色讲故事。可以是不同角色讲述(“我”或者是同学) 活动二:对应目的,阅读交流 各组开始读相关段落梳理相关内容完成学习单的填写。 一、分享写玩具制作指南、如何玩 用视频展台展示一名最先完成的学生填写的学习单。请他讲述,制作材料准备,使用工具,再说制作过程,注意事项,如何玩。 再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补充说明,老师用竹节人实物进行演示。播放单人玩和双人玩的视频,感受玩竹节人打斗的玩法。 也可以这样汇报竹节人制作过程: (1)把毛笔杆(细竹竿)锯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