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60284

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11-0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2次 大小:359532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古诗词,2025-2026,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
  • cover
(课件网) 梁启超就曾赞扬过陆游说: “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近千年的诗坛都弥漫着孱弱的靡靡之音。战士的魂在靡靡声中消亡,国家民族的灵魂也消失殆尽。 当看到陆游的诗集中十分之九都在谈从军之乐,让我不禁感慨陆放翁真是古今第一男子汉。 新课导入 书 愤 陆游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品味诗歌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深入探究“愤”的内涵与根源。 审美鉴赏与创造: 掌握诗歌中用典等手法,提高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传承诗人及作品传达出的民族精神。 陆游的一生 晚年: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临终: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示儿》 年少: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观大散关图有感》 中年: 飞霜掠面寒压指, 一寸赤心惟报国。 《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 爱国是贯穿陆游一生的主题 爱国 他有一颗火热赤诚的爱国之心,渴望大宋江山的统一,但终了只落得黯然神伤。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现存9300多首),能诗能词也能散,才华横溢。 :陆游(1125年—1210年-85岁),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书 愤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节奏 (2)重读 (3)情感 诵读诗歌 诵读诗歌·合作研学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把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俘虏北去,北宋灭亡。五月,幸免于难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赵构就是宋高宗。但可悲的是,赵构虽为皇帝,却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领,他惧怕与金朝打仗。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桧为右相。秦桧于绍兴九年正月不顾一切,同金朝订立和议,向金称臣纳贡。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军的进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做金的属国也就心满意足了。 偏安一隅, 主和派把持朝政 北宋—南宋 写作背景 书写 愤懑,悲愤 全诗中不着一个“愤”字, “愤”从何来? 3.诵读指导:怎样才能读出其中的“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那知”应重读; “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语速稍快,语调激昂,突显其豪壮。 “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 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诗句 诵读注意 首 联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世事艰”具体指的是什么? ①自己经历坎坷,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 ②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主和派妥协退让,打压排挤爱国志士。 ③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难以实现。 早年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中的地区,幻想着收复失地的豪气坚定如山。 “书”:报国之志 “愤”:报国无门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那知 ”一词道出了年轻时的血气方刚、天真纯真。深沉地吐露了时过境迁之后 ,有志之士的辛酸失望和忧愤创痛。其悲其恨, 其愤其忧都是出于“中原北望气如山 ”的坚定信守和“扫胡尘”、“靖国难”以“见九州同”的忠心赤胆。 此联哪里能体现作者的悲愤之情呢? “艰”道出了辛酸和坎坷,“世事艰”暗指投降派对敌人妥协退让,对主战的爱国人士打压、排挤和迫害。 那知 世事艰 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