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三黑和土地 课程目标 ②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三黑是怎样对待土地的。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③体会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 创设情境 引发共鸣 01 有没有一样东西,是你梦寐以求的?当你终于得到它后,你是什么样的感觉? 在几十年前的中国,对于中国的农民来说,他们梦寐以求的不是任何奇珍异宝,而是我们脚下这片土地。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农民三黑的世界,去看看土地对他而言,为什么会如此珍贵? 诗人 作家 苏金伞(1906年2月-1997年1月24日),原名苏鹤田,出生于河南省睢县,毕业于河南体育专科学校。1934年发表了处女作《出狱》,迅速被上海《大公报》、上海《文学》等转载。1935年,苏金伞的成名作《雪夜》发表。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地层下》《窗外》《鹁鸪鸟》等。苏金伞被誉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大多诗歌以现实主义为突出特点,处处本着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自抒己见、朴实无华、严谨实在。 苏 金 伞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核心背景: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改革运动。 改革前农民境遇悲惨,大部分耕地集中在地主、富农手中,而贫农、雇农却只拥有很少的土地,甚至完全没有土地。他们需要向地主租种土地,并缴纳高昂的地租,终年辛勤劳动却不得温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作者背景:作者苏金伞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民的生活、情感和乡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天然的亲近感。他亲眼目睹过旧社会农民的苦难,也真切感受到了土地改革带给农民的狂喜与希望。正因为有这样的生活积淀,当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发生时,苏金伞能够以最真挚、最朴素的笔触,捕捉并描绘出农民最真实的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 现代诗歌 《三黑和土地》是一首现代诗歌,也可称为自由诗。 分行排列是诗歌最显著的外在特征。现代诗歌虽不像古代诗词那样有严格的格律,但语言富有内在的节奏感,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定的语感美。 诗歌的核心目的不是叙事,而是抒情。《三黑和土地》通过描绘三黑劳作时的动作、所见所想,深刻地抒发了他获得土地后那种狂喜、珍爱、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深厚情感。 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 02 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词语圈画出来,与同学们一起交流。 词 语 积 累 耙(pá)地:用钉耙或粪耙等工具平整土地。 词 语 积 累 荞(qiáo)麦:俗名甜荞,一种植物,夏至秋开白色或淡红色小花,花落后结卵形的瘦果,呈三角形。 词 语 积 累 蝈(guō)蝈:一种像蝗虫的昆虫,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 词 语 积 累 蹚(tāng)水:从浅水里走过去。 闺(guī)女:①未婚的女子。 ②女儿。 本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两部分 第一部分(1-3小节):写了“农民一有了土地”后的极度喜悦的心情,恨不得尝尝土地的滋味,甚至想变成一粒种子,试试土地的温度。 第二部分(4-15小节):详细描写了三黑是怎样对待土地的,以及三黑对过去的回忆、对现在的珍爱和对未来的畅想。 作者为什么要先写农民有了土地,再写三黑有了土地? 作者先写广大农民,开头即表明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变化是一件让所有人都兴奋的事情。而三黑是广大农民群体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探究诗歌 体会情感 03 阅读提示 ① ② 农民一有了土地, 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 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第1小节中,哪句话写得最好?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农民对土地的渴望与热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 都送到舌头上, 是咸是甜, 自己先来尝一尝。 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 躺在土里试一试, 看温暖不温暖, 合适不合适。 两处“恨不得”写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