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小青年李贺带着他的诗稿去拜见韩愈。当时,正值酷暑,韩愈倦极思睡,闻报后本想推辞不见。可打开诗卷,看罢第一首大惊,立即束带出见。 思考:《雁门太守行》因为什么让韩愈大惊呢? 走近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著有《李长吉歌行》。 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27岁病卒。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 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叶:精准导学 背景介绍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 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读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 云 压 城 城 欲 摧,甲 光 向 日 金 鳞 开。 角 声 满 天 秋 色 里,塞 上 燕 脂 凝 夜 紫。 半 卷 红 旗 临 易 水,霜 重 鼓 寒 声 不 起。 报 君 黄 金 台 上 意,提 携 玉 龙 为 君 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明诗意 明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敌军似乌云压城,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军中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不展,部队抵达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持宝剑甘愿为国君血战到死。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二叶:合作归纳 修辞: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把敌军比作“黑云”,把将士们在日光下反光的铠甲比作“金鳞”,“城欲摧”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以“黑云”“城欲摧”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以“金鳞开”表现我军严阵以待的气势。 字词:在字词运用上,“压”“摧”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敌军来势的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的悬殊、守城将士处境的危急,渲染了战争的紧张气氛,也衬托出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色彩:“黑”突出敌人的猖獗、敌军兵马之多;“金鳞”是指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一个“金”字表现了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两种颜色的对比,表现了战争形势的严峻。 品读赏析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品读赏析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写夜晚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半卷”二字,写黑夜行军,偃旗息鼓, ②“临易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临易水”用典,战国时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明交战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慷慨悲歌之地,暗示将士们具有壮怀激烈的豪情。 ③霜有重量吗?怎样理解“霜重鼓寒声不起”? “重”写出了天气的寒冷仿佛有斤两可称,竟至鼓声不能敲响。 品读赏析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用典,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之士的典故,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忘身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板书设计 2.诗中引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作用? 三叶:精讲领学 1.全诗作者构思唐军的活动哪三幅画面? 白天,严阵以待; 黄昏,刻苦练兵; 半夜,奇袭敌营。 品读赏析 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这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