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专题四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体系建构 专题线索 线索一:中国古代的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古代中国思想上自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过程。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儒家思想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使这一思想体系能够不断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线索二: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学艺术 中国传统科技成就辉煌,注重实用,农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成就突出,四大发明更是推动了近代西方社会的成功转型。古代中国文学艺术源远流长,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队伍的壮大,文学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 线索三:古代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交融 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突出,源远流长,学校、书籍、图书馆等在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民族间、中外之间的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圈形成和扩大 主干知识 1.中华文化的演变历程 时期 演变历程 春秋战国 时期(创立 和发展) (1)孔子创立儒学,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2)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 (3)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4)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西汉时期 (改造和 正统)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魏晋隋唐 时期(挑战 与危机) 儒、佛、道三教并存,玄学盛行,儒学危机,儒家学者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宋元时期 (转型与 成熟) 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程朱理学提出“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 明清时期 (批判继承) (1)王守仁在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致良知”;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提倡个性自由、“经世致用”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角度 内涵 表现 人生观 以人为本 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礼乐制度;孔子提倡“仁” 政治观 民本思想 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提出“仁政” 自然观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老子提出“道”;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国家观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价值观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周朝主张“明德”“敬德”;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生活观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处世观 和而不同 太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孟子提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特点 本土性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多样性 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包容性 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凝聚性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连续性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价值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4.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时期 概况 先秦 至秦汉 (1)科技:《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九章算术》、蔡伦改进造纸术 (2)汉字:商朝甲骨文出现,中国文字成熟 (3)史书:《史记》《汉书》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