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73557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19张PPT)

日期:2025-10-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0次 大小:1023720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7课,隋唐,制度,变化,创新,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诗描述了唐朝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的狂喜之情,反映了唐朝科举制度在社会上的影响。唐朝进士科考试录取比例极低,考中的难度很大。 登科(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并不能直接做官,还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吏部选官考试标准有四条(身、言、书、判),反映了当时对官员基本素质的要求很高。 课标要求: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问题一:本课主要讲哪三大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国之栋梁 (官吏是统治的基础) 二.三省六部制 ———国之中枢 (国家政权的官僚机构如何组织) 三.赋税制度 ———国之命脉 (国家经济方面的管理手段) 一.选官制度 ———国之栋梁(统治的基础) 世官制 (血缘) 西周 军功授爵制 (军功) 战国 察举制 (德才) 汉代 九品中正制 ( ?) 魏晋南北朝 问题2:回顾历代选官制度如何变化? 1.九品中正制 ②选官标准: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拥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③实质: 随着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①产生背景 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才能 西晋时看重家世 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④衰落: --见【历史纵横】 2.科举制 问题三:简述发展历程: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始建进士科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首创武举和殿试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1.九品中正制 【学习聚焦】 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思考】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 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 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一.选官制度 ———国之栋梁(统治的基础)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衣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p39【学思之窗】 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① 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② 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 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影响 2.科举制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衣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p41【学思之窗】 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消极影响)? 消极:③但是,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④用儒学作为考试内容,忽视科技;⑤片面应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②影响 2.科举制 结合材料与教材,比较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说明科举制的创新之处。 (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柏杨《中国人史纲》 由重家世门第 到重学识才能 选拔范围 选拔方式 由推荐到公开考试, 日益公平、公正、客观 不断扩大,推动 社会阶层流动。 选拔标准 一.选官制度 ———国之栋梁(统治的基础) BC202 220 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