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74459

9《说“木叶”》课件(共3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10-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1次 大小:49483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说“木叶” 林庚 2025-2026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木”在诗歌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2、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领悟中国古典诗词暗示性之美。 3、领略诗歌语言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能力。 猜猜以下图片中的手势是什么意思? 胜利 猜猜以下图片中的手势是什么意思? 好的 猜猜以下图片中的手势是什么意思? 爱 有这样一则题为“意思”的笑话: 小 B 给 A 局长送“红包”时,两人的对话颇有意味——— A:你这是什么意思(1)? B:没有什么,意思意思(2)。 A:那你就不够意思(3)了。 B:小意思,小意思(4)。 A:你这人真有意思(5)。 B:其实也没别的意思(6)。 A那我就不好意思(7)了。 B:不,是我不好意思(8)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 《泊船瓜洲》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月亮 思乡、怀人 暗示性:语言具有概念之外潜在的含义。与概念意义交织,体现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暗示性)。 诗歌语言是精妙的,它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因此,对诗歌语言的理解不能单单凭借概念。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暗示性 诗歌语言 启发性 感染性 林庚(1910-2006),福建福州人。诗人,学者。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林庚的一生充满诗意。当年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的毕业论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诗集《夜》。此后,他创作出《春野的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他笔耕不辍,90岁高龄时还新出了一本诗集。 在学术上,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他对唐诗作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 走近作者 “皎如白雪,煦若阳春。” ———吴组缃 诗与人 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林庚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葛晓音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评,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文艺批评样式,用以表达作者对某一文学现象或问题的看法。 行文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尽量避免枯燥的说理,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 “说”,议论文体的一种。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文体知识———文艺随笔 任务一:通读全文, 完成下列问题 预习任务: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理解:文学概念“意象”“暗示性”等; 2.梳理:概括段落内容,梳理文章结构,归纳布局谋篇特点; 3.分析:分析论证、逻辑推理的方法; 4.品味: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鉴赏诗歌语言含蓄之美。 美文品读 1.通读全文,理解“意象”“意境”“暗示性”等文学概念; 2.标划观点语句,概括段落层次内容,梳理文章结构,分析归纳布局谋篇特点。 活动一:整体感知 【方法指导】 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即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提示领起下 文;另外,注意找出文中的结论句、观点句,从而易于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