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第一次月考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11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2.第1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11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1.考古学家对仰韶文化不同时期的遗址做过系统统计:早期代表半坡遗址中农、渔、猎、伐木工具比例接近,衣着材料多用兽皮,彩陶纹饰以写实鱼纹为主;中期代表庙底沟遗址中农业工具占比显著提高,衣着材料则多用植物纤维,彩陶常见回旋花瓣纹。据此可知,当时 ( ) A.农业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分工扩大 B.长江流域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形成 C.彩陶纹饰差异源于图腾崇拜不同 D.私有制的确立促使阶级分化加剧 2.最新考古发掘表明,山东省临沂毛官庄遗址保存了大量龙山文化早中期的遗存。其南城墙的墙体为生土堆筑而成,呈现中心稍高、内外两侧渐低的缓坡状。城墙之下发现19座房址和12条基槽,为早期居住区。发掘表明,城墙建成后随即在其之上兴建墓地,另有少量房址柱洞等居住现象。这反映出其早期城墙( ) A.功能的多样性 B.风格的独特性 C.技术的先进性 D.施工的高效性 3.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 A.《史记》比《战国策》更加可信 B.夏朝只是传说中的朝代 C.“家天下”最终取代了“公天下” D.历史文献记载难以考证 4.商朝时畿内和畿外的关联较弱,国王对畿外地区的控制有限;西周时期,周王借助诸侯加强对畿外的统治。同时,各诸侯也会赐采立邑,以处子孙。因此,王畿之外的格局与王畿地区的社会结构颇为相似。这样的做法 ( ) A.构建了完备的基层管理体系 B.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C.促进了华夏认同意识的萌发 D.强化了对边疆的直接管理 5.有学者在论述中国古代某政治制度时指出,“夫但论亲族之远近,则自六世而往,皆为路人矣,唯共宗一别子之正嫡,则虽百世而团结不散”。该学者论述的制度是 ( ) 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井田制 6.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更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侧面反映了 ( ) A.贵族权力被限制 B.统治秩序的重构 C.宗法制度的强化 D.德治教化的结果 7.春秋时期,位于西北地区的姜戎氏“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但亦能赋《诗》以明其志;位于东南地区的吴国贵族亦自称“周之胄裔”“比与诸夏”“周于先王”。据此可知( ) A.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B.周天子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C.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 D.周边民族完全融入华夏族 8.春秋末,晋国卿大夫率先废弃井田制,授民田地,按亩征税。这种土地改革,成为春秋战国之交大变革的开端,使“五口”到“八口”之家的小农,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农民替代贵族,成为军队主力,军队规模扩大,战争规模升级。这一变化 ( ) A.推动了原始农耕解体 B.说明封建国家的建立 C.促进了国家迅速统一 D.源于铁器牛耕的使用 9.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部分言论。这些言论反映出 ( ) 文献 言论 《史通》 “墨子曰:“吾见百国《春秋》” 《庄子》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慎子》 “《诗》,往志也;《书》,往诰也;《春秋》,往事也” A.儒家思想深刻影响道家学派 B.不同学派的文化认知具有共通性 C.墨家学派反对沉溺书本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