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76744

5.1《阿Q正传》课件(共6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10-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9次 大小:813898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5-2026,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我们在生活中总能看到这样一类人,欺软怕硬,总是喜欢夸夸其谈。受到比他厉害的人欺负时不敢吭声,却会在背后说“反了天了,儿子打老子”“不跟狗计较”…… 其实这样的人自古有之,鲁迅先生就曾用其犀利的文笔精彩描绘过。 ———素养目标——— 分析阿Q性格特点,归纳概括阿Q形象; 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领会小说主旨。 壹 理解小说“喜剧外表,悲剧内核”的写作特色。 贰 叁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壹 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学革命的旗手,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方脸浓眉平头,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它却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了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也就是说,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他们仍然“想做奴隶而不得”,保持着一种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 《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在阿Q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精神奴役的“业绩”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内伤”。 写作目的 鲁迅在《阿Q正传》开篇中讲道,“我作此篇,实不以滑稽为目的”: 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他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一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暴露国民的弱点”,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贰 整体感知 题目解读 鲁迅在小说前言里解释,他应该叫阿Quei,但不知道他是不是中秋节出生, 所以不能写桂花的桂;也不知道是否 有哥哥叫阿富,所以也不能叫宝贵的 贵,因此就用拼音的第一个字母Q来代替。 之所以用Q,因为Q像没有五官的圆脸,Q,就是旧中国拖着小辫子的男人的形象。 阿Q:音+形的结合体 题目解读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原是应该极注意的。 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 “列传”么,这一篇并非和许多阔人排在“正史”里; “自传”么,我又并非就是阿Q。说是“外传”, “内传”在那里呢?倘用“内传”,阿Q又决不是神仙。 “别传”呢,阿Q实在未曾有大总统上谕宣付国史馆立“本传”……其次是“家传”,则我既不知与阿Q是否同宗,也未曾受他子孙的拜托;或“小传”,则阿Q又更无别的“大传”了。 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 这篇小说模拟古代史传,以“传”的形式构成全篇,“正传”之名也出自“小说家言”,本文是“为小人物作传”,“传主”是一个无名无姓的普通农民阿Q。 正传 题目解读 总而言之,这一篇也便是“本传”,但从我的文章着想,因为文体卑下,是“引车卖浆者流”所用的话,所以不敢僭称,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作为名目。 1.其人无名无姓,具有抽象性、象征性,反映普遍中国人的精神状态。 2.正传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