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79919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导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5-11-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72次 大小:22828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6课,中国,赋税,制度,演变,导学案
  • cover
第 16 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数字”经济下的国运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及学业质量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以及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在中国的产生和实行。 在大时空框架下,通过史料的阅读、对比、分析,学生总结中国赋役制度演进的趋势并分析原因。(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根据所给理论“黄宗羲定律”,学生结合学案呈现的史料加以分析解释,并对中国共产党取消农业税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通过古今对比,学生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了解古代政府通过加强中央集权与户籍管理与地主作斗争获得赋税,民国和新中国通过强大国力与帝国主义作斗争收回关税主权,涵养国家权利意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重难点 1.在大时空框架下,通过史料的阅读、对比、分析,学生总结中国赋役制度演进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2.根据所给理论“黄宗羲定律”,学生结合学案呈现的史料加以分析解释,并对中国共产党取消农业税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 【课前预习】 依据田赋、徭役、人头税的类别梳理教材基础史实 时期 田赋(地税) 徭役 人头税(户税) 秦 极重的口赋 汉 更卒、正卒、戍卒 隋 租(粟三石) 役(二旬) 调(绫绢布棉麻) 唐初 调(绫绢布棉麻) 晚唐 ×两税法合并 宋 地税(按资产) 户税 元 租(北)地税(南) 明初 地税(按资产) 差役 户税 晚明 地税(按资产) 户税(合并征收) 清 地税(按资产) 【课堂探究】 任务一:怎样的征收标准是合理的?中国赋役制度演进的趋势 问题1:根据以上材料,总结赋役制度演进的特点? 材料一: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 ———《汉书·贡禹传》 材料二: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制人。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所在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人之出,俗有不便者三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 ———《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三: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数为常额,此后达到成丁年龄的,不再承担丁税。 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 材料四:1980年通过并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制定的第一部个人所得税法。2018年10月1日起,新个税法将施行最新起征点和税率,起征点为每月5000元。 材料五: 时代 田赋 力役 秦 泰半之税 更卒、正卒、戍卒 汉 三十税一 初唐 租粟二石 纳庸代役 晚唐 秋粮 合于两税 宋 秋粮 两税之外仍派发徭役,缴纳免役钱代役 明清 折银 明初复派发徭役,一条鞭法赋役合并缴银 材料六:汉代对大商贾重征商税,不允许社会有大富现象。唐初不收商业税,租庸调给每家百亩之田,给予人民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如欲富裕亦不加限制,有孟子言制民之产之精神。两税制奖励人走上商业社会,只注重资产,对农业社会有所损害,使人恐惧于安居置产。中国人之置产是置不动产,可见到的,不生利的,正确计算资产实不大易。政府急于征收,只注意税收总额,而不思公平分配,实乃此制之缺失。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任务二:谁来征税?政府VS地主 中国人民VS帝国主义 问题2:分析中国古代人口变化图,提取 2 条信息并合理解释。 问题3:古代政府赋税征收的阻碍因素是谁?如何支撑政府有效赋税征收?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户口分为“士族”与“庶”两种,士族及其荫户不必出税,庶要交税。有人冒充荫户借以免税,因此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