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 阅读要素: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写作要素: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人物形象: 1.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 2.把握小说的情节。 3.品读环境描写。 【见课本p53】 学习目标: 1.会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短句。 3.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重点) 4.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难点) 拓展知识 13 桥 初识作者 熟读生字词 黎明 咆哮 狞笑 拥戴 嗓子 沙哑 党员 呻吟 废话 吞没 猛然 跌跌撞撞 检查预习 检查预习 检查预词: 咆哮———怒号 放肆———狂妄 反义词: 拥戴———唾弃 清瘦———丰满 词语解释: 势不可当:来势迅猛,不可抵挡。 狞笑:凶恶的笑。 放肆:毫无顾忌。 精读课文 带着问题读课文: 1.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面对“天灾”,村民们和老支书有着什么样的表现? 4.你明白了什么? 精读课文 1.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叙述了一位村党支部书记面对爆发的山洪,以自己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与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向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在党性面前,他一视同仁,让同是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在人性面前,他又推儿子先走,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精读课文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①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1-6自然段 7-23自然段 24-27自然段 黎明时山洪爆发,人们跑向木桥逃生 老支书指挥大家过桥 老支书和儿子在洪水中牺牲 精读课文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② 1-4 5-13 14-23 24-27 精读课文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夸张,写出雨水之大,来势之猛。 比喻,写出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情况非常危险。 拟人,写出了洪水的疯狂。 ·· 唯一求生之路,突出桥的重要性。 ~~~~~~~~~~~~~~~~~~~~~~~~~~~ 拟人 精读课文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这句话写得好吗?为什么? 这句话写的十分好,赋予洪水人的形态,写出洪水的可怕,暗示了村民的危险处境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人们为什么要“跌跌撞撞”的“拥去”,而不是慢慢地走过去? 因为当时的情况十分紧急,每耽搁一秒,都失去了一点生的可能。从此可以看出,作者用词非常严谨。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精读课文 这段话是整件事情的起因,后文发生的事都是由着这里讲起 精读课文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