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高考一轮复习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发展 考情分析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24 【安徽】唐文化兼收并蓄;【甘肃】唐代文化交流; 【江苏】儒学复兴;【浙江6月】唐文化; 2025 【乙】唐朝社会风尚 【新课标】史学理论 (《旧唐书》的史料价值) 【辽宁】以唐收录魏晋画家人数为情景,考查纸张的运用 2024 【乙】书法楷书 【江苏】六朝书法对唐书法的影响;【浙江6月】书法楷书 考向分析: 主要以选择题为主,重点关注书法、绘画、诗歌、隋唐时期的文艺特点及对周边的影响;文艺发展与社会变迁关系;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等。 时空定位 220年 263年 316年 420年 581年 266年 317年 439年 589年 618年 755年 780年 875年 907年 政 治 经 济 文 学 科 技 九品中正制 思 想 孝文帝改革 藩镇割据 赵州桥 屯田制 租调制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草市 开通大运河 江南开发 均田制 两税法 “三教合归儒” “大索貌阅” 两税法 灌钢法 三教并行,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唐律疏议》 建安文学 《伤寒杂病论》 “书圣”王羲之、 顾恺之 祖冲之 《齐民要术》 “画圣”吴道子 火药用于军事 唐诗“颜筋柳骨” 《千金方》《唐本草》 曲辕型、简车 唐三彩、“飞钱”、租庸调制 魏国 建立 曹魏 灭蜀 西晋 建立 西晋 灭亡 东晋 建立 刘裕 建宋 北魏统 一北方 隋朝 建立 隋灭陈 统一全国 唐朝 建立 安史之乱 开始 黄巢 起义 唐朝 灭亡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文学艺术 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唐诗 艺术 科技 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圆周率)、农学《齐民要术》、地理《禹贡地域图》 隋唐时期:建筑(赵州桥)、印刷术(雕版)、火药、天文(僧一行本初子午线长度)、医学(《千金方》《唐本草》) 佛教传入中国———玄奘西行 佛教外传———鉴真东渡 其他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 儒学 道教———从道家哲学思想体系中衍生出的宗教组织派别 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 书法: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 绘画:顾恺之→吴道子 雕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 知识点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朝代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 东汉末兴起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虽受冲击,但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隋朝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以儒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唐朝 “三教并行”,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 道教≠道家学派: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产生于东汉末年;而道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创立的一个思想学派。 唐朝“三教并行”政策的影响: ①佛教、道教的发展,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②唐朝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③三教并行,有利于儒、佛、道各自独立发展中相互争论、相互融合。 思想特点:思想活跃、多元共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1.发展概况 佛教、道教盛行、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 ①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 ②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③儒学自身存在没有关注人生终极目标的缺陷 ④统治者借助佛教、道教巩固自身统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佛教、盛行带来了的社会问题: ①佛教兴盛,广修寺庙,耗费钱财;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 ②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严重威胁政府利益; ③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如何应对佛教盛行问题:(每次经受打击之后,佛教通过内外调整,又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①统治者灭佛(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