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静女》《涉江采芙蓉》《鹊桥仙》联读“爱情之美” 复习重点 1.积累常见的文化常识。 2.熟悉古诗词的内容以及常见的鉴赏手法。 3.梳理理解性默写。 第一部分 静女 1、《 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春秋到西周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它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 2、《诗经》原来称为 《 诗 》 或 《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到西汉,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静女》 一、文学常识 5 诗经六义 体制 表现 手法 风(十五国风160) 雅(大雅、小雅105) 颂(周颂、鲁颂、商颂40) 赋 比 兴 风土之音(民间歌谣) 朝廷之音(宫廷乐曲) 宗庙之音(宗庙祭祀) “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静女《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娴静的女子。静:娴静。 【邶】(bèi) 邶国(今河南汤阴境内) 【其姝】(shū) 姝,美丽。其,程度副词,很。 【俟】(sì) 等待,等候。 【城隅】(yú) 城角。一说是城边的角楼。 【爱】通"薆(ài)"隐藏,遮掩。 【见】(xiàn) 通"现",出现。 【踟蹰】(chí chú) 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娈】(luán) 面目姣好。 【贻】(yí) 赠送。 【炜】色红而光亮。 【说、怿】通“悦”,喜悦;怿,喜悦 【女】同“汝”,第二人称代词。 【归】同“馈”,赠送。 【匪】同“非”表判断。 二、理解诗词内容和鉴赏。 3、《诗经》章法 重章叠句 反复咏唱 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词),反复咏唱,达到意义的相同或递进。 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形式上:反复咏唱,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顶真:前一句的结尾词紧接着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词语那种首尾相“顶”的格式,又叫“连珠”、“蝉联”。 【例】一传十 十传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表达作用: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怿女美”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双关:言在此,意在彼。谐音、语义双关。 既指女子所赠之物,又指赠物的人。爱恋。 经典常考 1.《邶风·静女》中点明女子与男子约会地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 2. 在《静女》中,男子到城角赴约,但静女“_____”,男子只能“_____”。 3.《诗经·邶风·静女》中写从远郊归来赠送我初生的茅草,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的句子是:_____, _____ 。 4.《诗经·静女》给我们塑造了一位美貌的女子,对于女子的美貌,诗中有两处毫不吝啬地进行了赞美,这两处分别是“_____”和“_____”。 5.“_____,_____”是说,并不是茅草本身美,而是因为爱人送的才美,这是爱人及物,移情于物的手法。 1.《邶风·静女》中点明女子与男子约会地点的句子是: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2. 在《静女》中,男子到城角赴约,但静女“爱而不见”,男子只能“_搔首踟蹰”。3.《诗经·邶风·静女》中写从远郊归来赠送我初生的茅草,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的句子是: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4.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 5. 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经典常考 第二部分 涉江采芙蓉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和以乐景写哀情等反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