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89720

14 山水画的意境 课件两课时(共42张ppt+视频)

日期:2025-11-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2次 大小:514585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山水,画的,意境,课件,课时,42张
    (课件网) 第二课时 九年级语文下册 14 山水画的意境 1.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重点) 2.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难点) 本课目标 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就一定写不出好的文章。这要求我们尽量熟悉写作的对象,把握它们的精神实质。 要把握客观外物的精神实质,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意境。不带感情地写作,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对于所描写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这样才能认识深刻全面,也才能打动人。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不行的。 对生活没有深刻感受,不能产生自己的感悟,也没有表现的欲望,总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没有个性和独创性。 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品味鉴赏 (一)鉴赏山水画,品味意境 《万山红遍》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他是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自幼喜爱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对新的生活充满期盼。五、六十年代,毛泽东诗词成了不少艺术家的创作题材,以毛泽东诗词为题的化作不计其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更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名句之一。山水画大师李可染于1962年至1964年间,以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了七帧画作。该系列作品画功独特,扣人心弦,充分体现了李可染山水画艺术的精华。 《万山红遍》 辉煌灿烂 博大雄伟 厚重凝练 南国深秋图景 (二)鉴赏古诗词,品味意境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清幽绝俗 拓展阅读,质疑反思 阅读李可染《谈学山水画》、袁行霈《论意境》、宗白华《美学与意境》,进一步总结关于“意境”的观点,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李可染: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作意境。 袁行霈: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 宗白华: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物交融互渗, 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课件网)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14 山水画的意境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难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重点) 本课目标 默读全文,说说意境是什么。 初读课文,抓核心要素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1.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认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