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 核心素养 1、诵读诗歌,理解诗意,品味陶诗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2、借助联想与想象,描绘诗歌的画面,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3、体会诗歌中恬淡悠远的田园情趣,领悟陶渊明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高洁志趣。 4、理解“返璞归真”思想,传承中华隐逸文化中的精神追求。 情境创设 假如给你一天完全自由的时间,不用写作业、不刷手机,你会怎么度过?是睡到自然醒,还是去郊外走走?今天我们当一回陶渊明的“生活vlog导演”,用镜头语言寻找属于自己的“真意”。 壹 读出“悠然”诗韵 作者名片 一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自称“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 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从此躬耕田园。 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被称为“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陶渊明 (约365—427) 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 文 诵 读 初读诗歌 请用诗歌中的一个词语概括陶渊明的归隐生活。 “悠然” 诗意梳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纷扰。 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悠然自得,抬起便看到了南山。 你问我怎样能做到这样呢?心远离世俗,住处自然偏僻宁静。 诗意梳理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归。 这里边有自然的意趣,想要辨析,却早就忘了该怎样用语言表达。 贰 品读“悠然”真意 1.诗人隐居在喧嚣扰攘的尘世,怎么会“无车马喧”? “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 “而无车马喧”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人,看淡了功名利禄,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没有什么不同。 资料助读 陶渊明生平 早年生活 仕宦生涯 隐居生活 家境没落,出身微寒。 同时具有儒家和道家两种修养。 二十岁入仕,痛感世道的险恶,人生的艰辛,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在“出仕”、“入仕”间徘徊。 四十一岁弃官归隐,长归园田,不再出仕,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 1.诗人隐居在喧嚣扰攘的尘世,怎么会“无车马喧”? 从踌躇满志,到躬耕隐居,陶渊明经历了内心的挣扎。最终他选择了远离官场,回归自然,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因为心志高远,心境超脱世俗,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与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悠闲地采撷着菊花。正在专心致志地采,偶一抬头,邂逅了悠远的南山;夕阳西下,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山色十分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龚自珍 “晋陶渊明独爱菊。” ———周敦颐 菊 傲冷霜而怒放 寄托高洁情致 2.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隐居方式 “大隐隐于市”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悠然” 从容自得 心灵宁静 生活悠闲 篱笆、菊、山、鸟、日、人景,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 不能。“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