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级年级10月份月考试题 答案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 A B D C D B A D C D A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D A C A B C A D C D A B 二、材料题 25.(1) 原因:铁犁牛耕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铁犁牛耕产生,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形成发展);礼崩乐坏,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奴隶主贵族势力的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崛起;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百家争鸣的影响;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任答4点8分) (2)意义: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任答3点6分) 26.(1)原因: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地方士族操纵干扰选官,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士族的政治工具;九品中正制继承了两汉选官的传统;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任答3点6分) (2)创新之处:自由报考,择优录取。(2分) 影响:扩大统治基础;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利于儒学的发展;标志中国选官制度的成熟。(任答4点8分) 27. (1) 社会变化:门第观念淡化;人身依附减弱;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松弛。(6分) (2)特点:书画艺术完备;交易形成规模;书画艺术商品化;雅俗并举。(任答3点6分) (3)原因:是宋代政权稳定;统治者大力提倡文治(崇文抑武);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农业发展,工商业繁荣;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印刷造纸业发展迅速;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任答5点10分)试卷第2页,共3页 1.【答案】D 【解析】墓葬规模有大小,随葬品数量和质量悬殊,反映出当时有人拥有较多较好财物,有人则较少较差,这明显体现出贫富分化,故选D项;材料仅提及墓葬相关内容,未涉及氏族间往来交流等信息表明氏族联系紧密,排除A项;阶级矛盾激化需暴力或压迫证据,材料仅显示分化现象,未涉及冲突,柳湾遗址属原始社会,阶级对立尚未形成,排除B项;母系氏族社会特点是集体劳作平均分配等,与材料中墓葬贫富悬殊情况不符,排除C项。 2.【答案】A 【解析】河南二里头、四川三星堆、陕西石峁遗址出土的玉璋、玉琮等礼器在器型规制与象征意义上高度相似,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中国境内不同区域文明在礼制文化上存在密切交流,反映了早期中华文明在多元发展中的一体性趋势,故选A项;华夏认同观念是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的族群意识,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聚焦礼器文化的相似性,未提及区域间经济状况或差距变化,不能据此得出区域经济差距缩小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仅表明不同遗址礼器存在相似性,不能直接据此证明国家初始形态特征显现,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权威衰落,诸侯国势力增强,原本由天子主导的礼乐和军事权力转移到诸侯手中,这直接体现了宗法分封制度的崩溃,因为分封制以天子为天下共主,但东周时期诸侯无视周礼,自行征伐和定制,故选B项;铁犁牛耕在东周并未普及,且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政治权力转移,而非经济因素,排除A项;题干材料关注的是天子与诸侯之间的权力关系变化,未涉及民族交融与华夏认同问题,排除C项;材料所述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政治现象,与百家争鸣的思想变革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战国时期李悝和商悝的改革通过国家授田制将土地分配给农户,使农民固定在小块土地上耕作,并依据授田征收赋税劳役,这促进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模式的发展,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进步的需求,故选D项;商鞅变法后土地私有化趋势加强,但题干中的国家授田制仍强调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