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94939

10.2《归去来兮辞(并序)》课件(共5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11-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5次 大小:177086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0.2,2025-2026,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
  • cover
(课件网) 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种菊花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陶渊明的“辞职宣言”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他耕田。 早晨,他扛着锄头开始一天的忙碌;傍晚,他披星戴月,晃悠悠地回家。他又不像老农,他家的田地,总是“草盛豆苗稀”;干活的闲暇,他还会“采菊东篱下”。 他喝酒。 男人喝酒大抵有两种:一种是麻醉自我,在酒中沉沦,以此来逃避现实中的责任;另一种是找到自我,在酒中享受,以此来感受灵魂的自由。 陶渊明无疑是后者,你看他:慢悠悠地拿起酒杯,看着庭外的阳光和草木,傲然自得。 他还和朋友一起喝酒,喝醉了,对朋友坦率地说:“我醉了,想睡了,你离开吧。” 他读书。 读书分为两种:一种是从书中寻找黄金屋和颜如玉,所以读来读去看到的都是欲望;另一种是陶渊明式的读书,纵观大意,不求甚解,只为爱好而读,读到的都是得遇知己的狂喜。 他漫游。 走出家门,他拄着一个拐杖,随意地走走停停,一会听鸟儿叫,一会望云儿飞。 暮色照大地,他也不愿意回家,孤独地、孤傲地伫立在天地之间,抚摸着苍松,像是触碰到了自己的人生。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 ,号 ,谥号 ,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后世称誉 :“隐逸诗人之宗” “田园诗派之鼻祖”。 元亮 五柳先生 靖节先生 课堂小检测: 曾祖父或为陶侃,东晋开国元勋,以军功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官至武昌太守。 父亲陶逸曾任安城太守,去世很早。 外祖父孟嘉为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长史执掌事务不一,但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相当于秘书长或幕僚长,将军下的长史亦可领军作战,称作将兵长史) 至陶渊明时家道已经衰落。 家世背景 29岁至41岁:渴望进取,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29岁以前:居家读书。 29岁至41岁:时官时隐 第一次:出为江州祭酒,不久自行解职归家。 第二次(36岁):为荆州刺史桓玄幕僚。(桓玄是个有野心的军阀,陶渊明有所察觉,为避免卷入政治风波,又恰逢母亲去世,于是归隐。后来桓玄叛乱,刘裕平定。) 第三次(40岁):先后做过镇州参军刘裕、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时间都不长。41岁那年,担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即自免去职。 主要经历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 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主要经历 我不愿意因为五斗米的俸禄去对上级卑躬屈膝, 去恭恭敬敬地事奉那些贪官们。 义熙元年(405年)。41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县令。到任81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