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频共振教研共同体10月月考试卷 高一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列表格内。 1.考古学家在浙江井头山遗址(距今约8000年)发现了大量海洋贝壳、鱼类骨骼,以及用于渔猎的骨耜、木矛等工具。这些发现说明 A.长江下游先民掌握稻作农业技术 B.旧石器时代以狩猎大型动物为生 C、该地区形成渔猎采集的经济模式 D.社会已出现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 2.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显示,其外围存在一个由11条堤坝组成、控制范围达100平方公里的庞大水利系统,兼具防洪、运输、灌溉等功能。这一浩大工程能够完成,最关键在于当时 A.金属二具已得到了普遍使用 B 出现了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C.得到了中原王朝的技术援助 D.宗教信仰是工程建设的动力 3.下图是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文拓片、内容涉及商王占问是否出征、祭祀祖先能否获得保佑等。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说明商朝法律制度十分严酷 B.本现了儒家思想已开始萌芽 C.记录了西周分封诸侯的史实 D.反映了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4.西周青铜器“宜侯夨簋”铭文记载了周王册封夨为宜侯,并赐予土地、人口和仪仗等内容。 这一铭文可直接用于研究西周的 A.宗法制度的血缘原则 B.井田制的耕作方式 C.礼乐制度的艺术成就 D.分封制的实施情况 5.据《周礼》记载,西周设有“大宗伯”一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祇之礼”。而考古发现的西周青铜礼器,其类型、数量、组合方式均有严格规定。这反映了西周 A.礼乐制度与政治统治的紧密结合 B.法律制度异常严密 C.军事征服是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6.《诗经·小雅·北山》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然而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公田不治”(诸侯公田荒芜)以及诸侯、卿大夫之同争夺土地的现象。这反映了 A.西周井田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B.儒家思想反对土地买卖的成效显著 C.司王室对地方的控制力增强 D.土地国有制逐渐向土地私有制转变 7.商鞅在秦国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即强制兄弟成年后必须分家立户。此法令的直接目的是 A.推广小农经济以发展农业生产 B.促进家庭和谐弘扬孝道 C.增加政府控制户口和赋税来源 D.打击贵族势力加强集权 8.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庄子主张“逍遥游”顺应自然,韩非子强调“法治”和“君主集权”。这些不同主张反映了当时 A.各国君在均采纳了法家思想 B 知识分子对社会治理的探索 C.战国时期思想出现统一趋势 D.儒家思想继承早期民本思想 9.下图为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的形势图及都城位置。观察图表可以发现,这些都城多位于平原地区、河流沿岸或交通要冲。这种布局主要基于 A.军事防御和经济发展需要 B.遵循严格的宗教风水观念 C.远离中原以避免战争波及 D.便于接收来自海洋的货物 10.秦统一后,秦始皇多次巡游天下,并在泰山、琅琊等地刻石纪功。刻石内容包括“皇帝临位,作制明法”“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等。这些刻石活动的主要意图是 A.发展各地的否刻艺术 B.宣扬皇帝功绩和统一理念 C.记录各地的风土人情 D.为史官撰写史书提供资料 11.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这说明秦朝 A.法律制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B.鼓励民间自由手工业发展 C.注重产品质量和标准化生产 D.法律主要保护贵族的特权 12.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秦朝速亡的原因时写道:“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记载了秦朝“法令诛罚日益深刻······戍漕转作事苦(赋税力”。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