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2026学年天津博文中学高一(上)第一次阶段性测试 高一历史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北京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 A.北京人的体态特征 B.北京人进入新石器时代 C.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D.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 2.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这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出的显著特征是 A.时间最早 B.多元一体 C.成就最高 D.领先世界 3.祠堂主要供奉祖先的神主牌位,对祖先的崇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特征,祭祀祖先是最重要、最严肃的礼制,“礼有五论,莫重于祭”。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A·禅让制 B.宗法制 C.王位世袭制 D.分封制 4.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一带发现殷墟遗址,在遗址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这些文字将中国的信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种文字是() A.隶书 B.甲骨文 C.楷书 D.楔形文字 5.“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重点聚焦于距今5500年到35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陶寺遗址、二里头遗址等都邑性遗址,发现该时期的都邑性遗址中,小墓多为一无所有或者仅有一两件武器或陶器,大型墓葬随葬品可达到上百件,制作精美。这反映了当时(). A.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已出现 B.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 C.社会化分工达到较高水平 D.文明起源呈现高度同质化特征 6.商代的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而周朝的青铜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这表明在周朝 A.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显著加强 B.汉字开始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 C.青铜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 D.贵族阶级丧失了文化话语权 7.中华民族向来重视家庭、亲情和家风。在称谓词方面,中国人大量使用如“表”、“堂”、“外”、“亲”、“继”等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宗法观念的影响 B.邻里关系的和睦 C.多元文化的形成 D.分封制度的推动 8.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个人私有财产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9.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这一史实说明() A.原始民主传统影响国家政治 B.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C.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 D.统治阶级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10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最根本的变化是() A.分封制瓦解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思想文化繁荣 D.诸侯争霸 11.春秋战国之际,卿大夫集团日趋活跃,逐渐取得了各诸侯国的政治权力,形成大夫专政的局面。据此可知,春秋战国之际() A.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B.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C.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D.官僚政治制度形成 12.春秋时期,华夏民族强调“华夷之辨”;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孟子提出舜属于西夷,而周文王属于东夷,形成了“五方之民”以华夏为中心的观念。这一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 A.分裂中蕴含着统一趋势 B.民族间的差异已经消失 C.各民族政权间和谐相处 D.各民族基本实现了平等 13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如图所示人物主持的水利工程闻名于世,历苍黄风雨,惠泽中华民族两千余载,堪称世界水利工程的典范。这一水利工程是 A.灵渠 B.都江堰 C.郑国渠 D.白渠 14春秋时期,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墨子 15.西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是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士阶层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