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96448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小高考(一)历史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10-2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9次 大小:45511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河南省,图片,试卷,历史,高考,部分
  • cover
历史 ·答案 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A 2.D 3.C 4.A 5.B 6.C 7.D 8.C 9.A 10.B 11.C 12.D 13.A 14.B 15.D 16.B 17. (1)目标:解决国家财政不足(或增加财政收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小农经济稳定(扩大粮食蓄积、稳定 物价、保障农民生产、抑制兼并)。(4分,言之成理即可) (2)问题:司马光,与民争利(或与民夺利);用人不当。陆佃,推行策略不当,新政落地时偏离初衷;刚愎自用, 打击异己。(8分,言之成理即可 18. (1)特点:通过拟人化手法将国家间的关系类比为邻里纠纷,简化复杂国际史事;转换叙事视角,突破传统史 书的王朝叙事;传递民族危机意识。(6分,言之成理即可) (2)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派急需唤醒民众救亡图存意识;童蒙教育对象为儿童,需 以通俗化、形象化方式适配其认知水平;维新派将教育视为启蒙核心手段,通过历史书写传播新知与民族观 念;西学东渐推动教育方式变革,演义体成为传播新思想的有效载体。(8分,言之成理即可) 19. (1)社会变迁:19世纪末德国强租青岛并筑港,体现了列强瓜分中国背景下国家主权的丧失,港口成为列强对 华扩张的工具,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民族危机的加深; 一战期间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港,反映了帝 国主义国家间的利益争夺,中国沦为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辆牲品,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949年青岛 港回到人民手中并逐渐复苏,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港口开始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体 现了主权回归后经济自主发展的开端;改革开放后,青岛港逐步开展集装箱业务、开通国际航线,21世纪成为 世界大港,反映了中国融入全球化浪潮、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以及现代化建设推动下国家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 力的显著提升。(8分,言之成理 即可) (2)启示:国家主权独立是发展进步的前捉;开放是推动现代化的重要动力;科技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6分,言之成理即可) 20.示例: 价值取向:中华文化注重个人修养与家国情怀的统一,追求内在超越与经世济民的平衡。 论题:修身悟道与忧国恤民———士人精神的双重奏。 阐述:书法名作反映古代士人个人感悟与家国命运相连的价值取向,契合“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传统。 王羲之《兰亭集序》感慨生命无常、赵孟頫书《前后赤壁赋》阐发哲理,是士人“修身悟道”、追求内在超越 的体现;颜真卿《祭侄文稿》悲慨国难、苏轼《黄州寒食诗帖》暗含境遇感慨,彰显“忧国恤民”情怀。 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民生关怀,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再到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均 体现个人情怀与社会责任的融合。这种精神塑造士人历史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动力。 总之,书法承载的不仅是线条美,更是士人修身悟道、忧国恤民的追求,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 核。(12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仅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