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00673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2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9次 大小:1354533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4.2,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语言建构与应用: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清文章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风格,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精神。 [教学目标] 一、导入课文 一位瑞士哲学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一位中国著名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通常文人会借助她们笔下的事物来寄托他们的心情。正如采菊的陶渊明采的是一份高标超逸,爱莲的周敦颐爱的是那份不染不妖,画竹的郑板桥画的是一份一刚一柔,葬花的林黛玉葬的是一怀自怜自惜。那么写荷塘月色的朱自清借荷塘寄托的又是怎样的情怀呢? 二、知人论世 读作者 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毕业于北大,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1932年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并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1948年6月,他签名抗议美国扶日,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在严重的营养不良之下,他胃病复发8月12日于北平病逝。 作品: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诗文集《踪迹》等。散文名篇《春》《匆匆》《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人的生命———七毛钱》等。其散文语言洗练,文笔清丽,真情感人。 朱自清,原名自华,取自“腹有诗书气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后自己改名为“自清”。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 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 字佩弦。《韩非子·观行》:“西门豹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韦,是皮条,物性柔韧;弦,绷紧,性刚劲。朱自清取字佩弦,以提醒自己要像弓弦那样紧张。 ( 《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 ) 清者自清--文人朱自清 读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退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哪里走》) 三、初读感知 梳理游踪 煤屑 幽僻 蓊郁 棹 弥望 袅娜 敛裾 颤动 脉脉 酣眠 参差 媛女 纤腰 沾裳 霎时 xiè pì wěng mí niǎo nuó jū chàn mò hān cēn cī yuàn xiān chánɡ shà 1.注意红体字读音 zhào 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下散步 --作者的行踪 作者的行踪: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 小路 找出文章中表示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理清作者心情变化过程。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享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出家门 踱小路 观荷塘 赏四周 不宁静 寻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文章结构 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从空间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 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求得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心境回到现实。 形与意高度一致。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淡淡哀愁。 3、全文的文眼是什么?为什么?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文眼,就是最能揭示主题思想、透露作者感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