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0163

2016春高中语文 第8课《项脊轩志》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1

日期:2025-10-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5次 大小:163985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16,高中,语文,8课,项脊轩志,课件
  • cover
课件82张PPT。导入新课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背影》,几十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感人至深。孟郊的一首《游子吟》唱出了无限的亲情,千古流传,亲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被世人称为“今之欧阳修”的归有光的饱含深情的散文名篇《项脊轩志》。项脊轩志明?归有光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 2.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竟、比、殆”9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5个实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研习三、五、六段,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难点: 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2.在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归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号震川,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 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他博览群书,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 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 ,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唐宋派”散文归有光博览群书,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其文风后人评价曰:“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归有光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著有《震川文集》,代表作除《项脊轩志》外,有《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其散文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 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桐城派的姚鼐评价他:“是架设在唐宋八大家与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近代林纾更尊他为“五百年来归震川一人而已”。 归有光简历1506年(1岁) 生于江苏昆山 1510年(5岁) 开始读书 1513年(8岁) 丧母 1528年(23岁) 娶妻魏氏 1533年(28岁) 丧妻 1540年(35岁) 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 1565年(60岁) 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 1568年(63岁) 任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