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04595

3.2《蜀相》课件(共3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11-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2次 大小:92005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5-2026,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2025-2026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2.品味语言,赏析艺术形象,学习“炼字”艺术。 3.体悟情感,感受诗人感时忧国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背景;咏史诗的特点。 学习目标 导入 他,躬耕垄亩,胸怀天下,赢得皇叔三顾; 他,轻摇羽扇,运筹帷幄,辅佐蜀汉两朝; 一篇《隆中对》,三分天下定。 他神机妙算,草船巧借十万箭; 他气定神闲,空城计退百万兵。 伐魏一统心未了,遗恨千古英名留。 【课前预习】 【知人论世】———作者 (1)杜甫,字 ,河南巩县人,自号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他的诗因反映了唐王朝的一段历史而被称为 ,他被后人冠以 的美称。 他有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 , ”;他心怀天下: “安得广厦千万间, ”;他坚信“会当凌绝顶, ” 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 (创作风格)诗人,诗作风格多样,以 为主。代表作品有 、 等。 子美 少陵野老 杜工部 “诗史” “诗圣” 现实主义 沉郁(顿挫)    (2)“沉郁顿挫” ①“沉郁”,指感情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简单解释为深沉浓郁。如杜诗中的国破家难,怀才不遇,命途多舛,壮志未酬等情感。 ②“顿挫”,字面上,指语意的停顿、转折; 结构上,表现为起承转合处。 再使风俗淳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一览众山小 “三吏” “三别” 【知人论世】———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当时,杜甫正避乱成都,困厄穷途,仍为国事苦闷彷徨。但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于是,瞻仰武侯祠,通过追慕开创蜀汉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来倾吐心中块垒。 定义:以历史事件、人物、古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吟咏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等目的一种诗歌体裁。 标志:题目有古迹、古人名,或怀古”、“咏———等字样。 主题: ① 缅怀古人功业,励志建功立业; ② 悲叹年华消逝,感慨壮志难酬; ③ 忧国伤时,同情人民疾苦,担忧国家命运; ④ 借古讽今,感慨昔盛今衰,不满社会现实。 表现手法: 用典 、今昔对比、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 【文学常识】———咏史怀古诗 眼前景(景) ↓ 昔日人、事(事) ↓ 心中情(借古抒怀) 行文思路 临古地 ↓ 思古人 ↓ 怀古事 ↓ 抒今情 【互动学习】 活动一:朗读诗歌,知文意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读懂文意,并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台阶旁的绿草独自呈现出青翠的颜色, 躲在叶下的黄鹂白白地鸣叫,没有人欣赏。 刘备为统天下三顾茅庐多次商论天下大计, 诸葛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感伤、叹惋 活动二:品读诗歌,悟诗情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思考,交流: 1.诗人于武侯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武侯祠”,有何用意 2.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柏森森”在诗中有何深意? 3.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哪两个字与此诗的境界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4.颈联,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对诸葛亮怎样的感情?你最佩服诸葛亮哪一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