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08289

第9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无答案)-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

日期:2025-10-2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95次 大小:9280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学年,统编,历史,上册,八年级,-2025-2026
  • cover
第9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 导 读 本课是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第二课,也是关键性的一课。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剧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剧变,是中国现代化艰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中国存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拉开干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在内容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上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下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本课设计体现三个个亮点:一是紧扣学科核心素养。二是充分运用地图。三是将教材文本做了重新整合和重构,采用板块式设计,将教材内容整合成“枪声破晓———武昌起义的爆发与群起响应”;“共和初立———中华民国的建立与法治尝试”;“功过之间———革命果实的旁落与历史回响”三个篇章,分别构建起从“革命爆发”到“制度建立”再到“结果与反思”,既紧扣教材三目内容,又形成“事件推进—制度构建—历史评价”的递进式认知链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在课堂中层层深入剖析辛亥革命的全貌。真实情境铺垫渲染,任务层次分明,学生基于材料进行探究,运用知识并以材料为支撑建构历史解释,为学生“深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切实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课题与课时】 人民教育-出卷网-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 辛亥革命(1课时) 【课标要求】 内容要求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知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 学业要求: 能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线索,以及中国近代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这些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能够初步阅读和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史料,认识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知道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学习目标】 1. 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分析爆发的武昌起义的过程和结果,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政意识,涵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2 .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准确说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相关改革措施以及影响,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性质,概述其颁布的历史意义,提高分析概括能力。体会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艰巨性、道路的曲折性。 3 .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简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全面评价辛亥革命,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证意识,涵养唯物史观素养。 设计说明:依据教材和学情,对本课课标要求进行分解。将了解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分解为:目标1 “分析爆发的武昌起义的过程和结果”目标2“准确说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相关改革措施以及影响,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性质,概述其颁布的历史意义。”目标3“简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全面评价辛亥革命”。同时,从广义上来说,武昌起义前的历次起义和武昌起义都属于辛亥革命的范畴,两个子目之间密不可分。 【评价任务】 1.完成任务一(检测目标1) 2.完成任务二、三(检测目标2) 3.完成任务四(检测目标3) 【资源与建议】 本课为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2课“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上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下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探索中的一次伟大实践,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的重点是武昌起义,难点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 通过自主学习等方法,提升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