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兰亭序卷》王羲之 行书 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的历史由来 什么是书法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文字,开始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中国书法是以中国传统笔、墨、纸、砚为材料的汉字书写艺术。 中国书法的两个大类 拓本 镌刻或铸造在石头、金属上的字述通过拓印的方式转移到纸上而形成的印刷品称为“拓本”。拓本主要的两个门类是碑拓和法帖。 碑:一般指携带有功名、纪事等文字的刻石,比如塔铭、摩崖、墓志等。 帖;原指写在帛书上的文字,后来范围逐渐扩大,演变为书写在素、帛、纸等材料上的小篇幅书迹。 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 中国文字 象形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魏碑 草书 行书 隶书 小篆 楷书 中国文字的历史演变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 : 商、西周、秦、汉、唐、宋、元、明清、民国、当代 自商代中后期出现的甲骨文和金文,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 甲骨文 金文(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殷商—甲骨文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也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字体: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 西周—钟鼎(金文、大篆) 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8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 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 。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大篆狭义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石鼓文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字体:金文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 秦朝—秦篆(小篆) 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标准,统一全国文字。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