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新课导入 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之子)墓出土了一件完整的金缕玉衣,引起轰动。按礼制,金缕玉衣是帝王专属的殓服,诸侯只能使用银缕玉衣或铜缕玉衣,以此区分君臣等级。汉初诸侯制作金缕玉衣,既是对礼制的突破,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的势力已膨胀到敢于挑战中央权威。面对此种情况,年轻的汉武帝该如何应对? 金缕玉衣:汉代帝王的专用殓服。它用纤细金丝将玉片连缀而成,整体依人体形制设计,覆盖头、躯干、四肢等部位,结构精密,形似铠甲。汉代人认为玉能保尸不朽,故以其入殓。金缕玉衣工艺复杂,其制作需耗费大量玉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秦始皇 汉武帝 何为“大一统” “大一统”不是地域上的“大统一”,是指中央加强对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汉朝巩固 秦朝确立 学习目标 1.通过研读史料,了解汉武帝在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方面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识读西汉形势图,结合西汉形势图,认识汉武帝时期疆域拓展的时空背景,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3.通过学习,认识到大一统措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家国情怀) 西汉初年,刘邦为吸取亡秦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了很多诸侯国。 一、政治上:削弱地方势力 诸侯王封地广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势力强大。 汉景帝时,采取大臣晁错的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引发诸侯王的不满,吴、楚等七国举兵叛乱,对抗中央,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派兵镇压,经过数月努力平定了七国之乱,但封国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 一、政治上:削弱地方势力 材料一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材料二 (豪强地主)“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诸侯和地方豪强势力大,严重威胁中央政府。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 一、政治上:削弱地方势力 思考:这一政策有何效果? 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思考:汉景帝相比较,同样是削藩,汉武帝的“推恩令”妙在何处?? 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以和平的手段,削弱诸侯国势力,使之无力对抗中央(天下第一阳谋)。 “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1.解决王国问题 一、政治上:削弱地方势力 汉武帝随后又以各种理由削爵、夺地甚至除国,对于反叛的地方进行严厉镇压。 酌[zhòu]金夺爵: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到汉武帝末年,汉初所封王国铲除殆尽,藩国的威胁自此消除。 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 1.解决王国问题 不少诸侯王因“骄淫失道”,而被除国,如燕王刘定国与文康王姬通奸、夺弟妻为姬及杀人等罪,被主父偃告发处死刑而自杀国除。像类似刘定国这样犯罪或谋反而被除国的,还有燕、济川、齐、淮南、衡山、江都等九国。 ———《二十五史简明读本汉书》 一、政治上:削弱地方势力 ①汉武帝将地方豪强迁往京城,削弱他们的势力; 2.解决地方豪强问题 ②汉武帝又在各个地区建立刺史,实行监督。 相关史事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代表朝廷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