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12665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28ppt)

日期:2025-10-2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6次 大小:113392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4课,西汉,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
  • cover
(课件网) 新课导入 为什么“汉”字能代表中国? 围绕“华夏之辨,敬天法祖”核心价值观的华夏儿女之所以“汉人”代称,源于一个持续了400多年的强大朝代———汉。 汉:天河、宇宙银河 语曰天汉,其称最美 汉人:天下至美之族 西汉 东汉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 课 与 4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扩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重点: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 难点: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一、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汉兴之初,反秦之敝,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帅,民作“画一”之歌。孝惠垂拱,高后女主,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 ———班固《汉书·循吏传》 无为而治 1、统治思想 2、具体措施: (1)“与民休息”,轻徭薄赋 (2)“文景之治” (3)政治制度:三公九卿制(中央) 郡国并行制(地方)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一、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汉初的统治 七国之乱 威胁中央集权 1.土地兼并严重 (豪强地主) “役财骄益,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 ———《史记·平准书》 简要说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汉武帝即位初期面临着怎样的社会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汉代庄园经济壁画 2.王国问题 5.匈奴问题…… 4.思想不统一,不利于专制集权 3.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地方:推恩令 选官:察举制 中央:内外朝制度 监察:刺史制度 司法: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嫡长子继承 诸子继承 利诱 + 转移矛盾 平稳过渡 举贤良,举孝廉 扩宽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汉武帝把全国分成了13个州,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专职监察地方 皇 帝 中 朝 外 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 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分散王国权力 任务: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归纳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措施? 1.政治大一统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皇权 削弱相权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文字标明钱币重量 24进制 24锱=1铢 24铢=1两 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 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史记·平准书》 、 均输:国家统一征购、运输货物 平准:利用均输所得物资,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本质:调剂运输和平抑物价 算缗:向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有产不报或少报,罚戍边一年,财产没收) 告缗:鼓励告发算缗不实,告发者可得没收财产的一半为奖。 2.经济大一统 (1)统一货币:五铢钱 (2)盐铁官营:政府垄断 (4)抑制工商业者:财产税 (3)均输平准:国家直接从事商业 任务: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归纳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措施? 抑制工商业者,增加政府的收入,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任务: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归纳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措施? 思想文化 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 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五经”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机构。 地方设立学校,推广儒学 材料:汉初百家之学,除名、墨未见代表思想的人物以外,各家还有相对的势力,尤其是道、法、阴阳、纵横家言,尚相对的显于汉廷与郡国之间。 为何要尊崇儒学? 强化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