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13882

第3课 子目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日期:2025-11-2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9次 大小:12816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社会,制度,国家,必修,选择性,编版
    子目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三,完成表格) 1.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提出 1949年,通过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 建立 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①性质: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②意义: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挫折 1957年以后,受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 恢复完善 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特征: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②意义: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③地位: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确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发展 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完善 改革开放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写入宪法 内容 政党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基本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政协性质 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政协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3. 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含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制度 发展 1947年,首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设立。1949年,《共同纲领》中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 城市: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农村: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制度建设 (1)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设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3)坚持三个有机结合 ①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②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③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辨析】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人民政协属于政党制度的范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其决议无法律效力。 【辨析】1949年“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 因政协不是由普选产生的正式代议制机构,它通过的《共同纲领》只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宪法延续了《共同纲领》的基本内容,在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的同时,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图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的区别 【图解】国家治理能力建设 核心探究 1. 【探究】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在人民民主问题上,毛泽东一直在探索有效的途径。……民主作为政治诉求往往是理念的、抽象的,但作为国家制度安排,却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一个执政党要把自己关于民主的理解从诉求变为制度,往往要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曾经为新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过很好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