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单 元 解 读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探索与发现”。与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相契合。选入两篇自然科学探究类和两篇人文社会科学类文章,展现了不同领域学者们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学习本单元可以激发我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单元学习目标 课 文 自然科学类文章: 《青蒿素 :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人文社会科学类文章: 《中国建筑的特征》 《说“木叶”》 单元主题 探索与发现 所属任务群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单元学习任务 任务一 梳理探索经历 探寻科学精神 任务二 分析文本内容 感受文体特点 任务三 围绕核心概念 感受行文逻辑 任务四 联系生活实际 清晰说明事理 1. 借助课本,梳理本单元四篇文章作者的信息、研究领域、研究成果或作品。 作者 身份 研究领域 研究成果或作品 屠呦呦 药学家 生物制药 发现青蒿素 加来道雄 理论物理学家 时空物理 著有《超弦论》 《构想未来》等 梁思成 建筑学家、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 古代建筑 著有《中国建筑史》 《图像中国建筑史》等 林庚 现代诗人 、 古代文学学者 古代文学 主持《唐诗综论》英译、《诗人李白》 是演讲稿和科学小论文的结合。因此在文体上同时具备说理、抒情、宣传和科学说明等诸多特征。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是科普文与传记,多用文艺笔调介绍科学知识,阐述科学道理,常借助生动比喻、有趣联想,在讲清科学道理的同时,使读者得到感情陶冶和艺术享受。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专家梁思成撰写的有关中国建筑特征的说明文、科学小论文。 《中国建筑的特征》 是一篇选自《唐诗综论》的文艺随笔。是一篇以“木叶”这个词语为开掘点,深入探讨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的文章。 《说“木叶”》 ye mu — 第9课 — 《》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下册 shuo 林庚 授课人:* * * 筛选信息 开头总起句、过渡句、结尾总结句、语段的中心句、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独立成段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抒情句、议论句 序列词、指示代词、反复出现的词、重点关联词(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分离材料和观点的词(例如、像、好像、假如、由此可见) 关键句 关键词 初读课文 根据每段大意,划分文章层次,总结文章写作顺序 第一部分(1—3段) “木叶”为诗人们所钟爱。 第二部分(4—6段) “木叶”被诗人喜欢的原因,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第三部分(7段) 说明“木”与“树”在概念上的差别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总结问题 层层递进 句首标义,理结构 本文多数段落都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快速阅读全文,尝试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1.说明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 2.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 3.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4.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战国楚)屈原《橘颂》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楚辞﹒招隐士》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古诗十九首》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南朝)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东晋)陶渊明《拟古 其七》 “树”常见 “树叶”简称为“叶”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南朝)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东。———(初唐)沈佺期《古意》 “木叶”被一用再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