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15316

2.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第4课时 相对原子质量 离子(教学课件)2025-2026学年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07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8次 大小:2645209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离子,九年级,化学,科粤版,学年,2025-2026
  • cover
(课件网)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2.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第 4 课时 相对原子质量 离子) 副标题:破解 “原子质量计量” 与 “粒子带电之谜” 背景图:选择一张双主题融合图片,左侧是氢原子与碳 - 12 原子的质量对比模型(标注 “相对原子质量:H-1,C-12”),右侧是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钠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氯离子的动态过程(标注 “原子得失电子→离子”),下方标注 “相对原子质量:比值计量;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直观呈现核心学习内容。 幻灯片 2:学习目标 知识理解:明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以碳 - 12 原子质量的 1/12 为标准)与计算公式,掌握离子的形成过程(原子得失电子)与分类(阳离子、阴离子),了解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如 Na 、Cl )及离子构成的物质(如 NaCl)。 能力提升:能根据原子实际质量计算相对原子质量(或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推算原子实际质量),能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原子是否易形成离子及离子类型,能正确书写常见离子的符号(如 Mg 、O ),提升微观计算与结构分析能力。 意识培养:认识到 “相对原子质量是简化原子质量计量的科学方法”,理解 “离子是原子实现稳定结构的重要形式”,培养 “科学计量” 与 “结构决定粒子类型” 的化学思维,完善微观粒子认知体系。 幻灯片 3:情境导入 ——— 两个 “微观难题” 如何解决? 情境展示:呈现两组微观认知难题,引发学生思考: 情境 1:一个氢原子的实际质量约为 1.67×10 kg,一个氧原子的实际质量约为 2.657×10 kg——— 这些数值极小,书写和计算时非常不便(如计算水分子质量需叠加 3 个原子质量),科学家如何解决原子质量 “计量难” 的问题? 情境 2:钠原子(最外层 1 个电子)与氯原子(最外层 7 个电子)反应时,钠原子失去 1 个电子,氯原子得到 1 个电子,最终形成稳定的氯化钠(NaCl)——— 得失电子后的粒子与原原子有什么不同?它们是否带电?这类粒子如何构成物质? 提问互动: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原子结构,知道原子质量极小且原子可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如何简化原子质量的描述?得失电子后的带电粒子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两个难题 ——— 学习相对原子质量与离子。 幻灯片 4: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质量的‘简化标尺’” 一、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科学计量方法) 定义:以一种碳原子(碳 - 12,原子核内有 6 个质子和 6 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的 1/12 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 Ar)。 核心标准: 碳 - 12 原子的实际质量约为 1.993×10 kg; 标准质量(碳 - 12 原子质量的 1/12)= 1.993×10 kg ÷ 12 ≈ 1.661×10 kg。 二、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 基本公式: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r)= 该原子的实际质量 ÷ (碳 - 12 原子质量 × 1/12) 公式变形: 某原子的实际质量 = 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碳 - 12 原子质量 × 1/12)≈ 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1.661×10 kg 计算示例: 计算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氢原子实际质量≈1.67×10 kg, Ar(H)= 1.67×10 kg ÷ 1.661×10 kg ≈ 1(通常取整数); 计算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氧原子实际质量≈2.657×10 kg, Ar(O)= 2.657×10 kg ÷ 1.661×10 kg ≈ 16(通常取整数)。 三、相对原子质量的特点与应用 特点: 相对原子质量是 “比值”,单位为 “1”(通常省略不写),不是实际质量(无 kg、g 等单位);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因电子质量极小,可忽略不计,如碳 - 12 原子:质子数 6 + 中子数 6 = 12,相对原子质量 = 12;钠原子:质子数 11 + 中子数 12 = 23,相对原子质量≈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