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15612

第16课 子目1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日期:2025-11-2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5次 大小:40410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制度,统编,社会,国家,必修,选择性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 程 目 标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子目一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完成表格) 秦汉 田赋:秦朝税率极高;汉初税率大大降低 人头税:秦朝征收极重。汉朝分口赋、算赋;商人和奴婢的算赋加倍;还征收财产税 徭役:分更卒、正卒、戍卒三种 隋朝 征收租调,征派力役 唐朝 前期:以均田制为基础,实行租庸调制,以“庸”代役后期: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户等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宋朝 ①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②除了征收代役金外,再派发各种徭役③王安石推行募役法 元朝 ①北方实行租庸调,南方实行两税法②实行“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银 明朝 前期: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称“金花银” 后期:张居正改革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清朝 ①康熙帝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②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即人头税彻底废除 【辨析】赋役、赋税和徭役、丁税和田税 ①赋役:赋税(含丁税、田税等)和徭役的合称。 ②赋税:指历代王朝政府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 ③徭役:指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 ④丁税:中国历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人口税的总称。 ⑤田税:旧时中国历代政府对拥有土地的人所征收的土地税。 【补充】租庸调制的影响 以庸代役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从劳役地租到实物地租转变,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 【图解】一条鞭法 【归纳】封建社会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唐朝租庸调制(从劳役地租到实物地租转变)→唐朝两税法(改变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明朝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清朝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 核心探究 1. 【探究】汉朝的赋税制度 汉初对秦代赋税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田租、算赋、更赋、算车船、算马牛羊牲畜等十几个赋税项目,由中央负责国家财政的大司农和派去地方郡国主政的官员进行征收管理。山林园池税、市税、口赋、地方资源经营收入、矿税、渔税、公田收入等,由负责皇室财政的少府征收。地方封王封侯在其封地内,可以各自配置专责官员管理赋税,独立于国家财政之外,各自经营,自成体系。汉高祖时期制定的田租率为“十五税一”,到文景时,“三十税一”成为定制。(徐世钜《汉代赋税征收管理的几个特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汉初赋税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答案:特点:种类繁多;国家与皇室分开征收;诸侯在封地内享有独立征收权;田赋大为降低。 原因:封建国家需要开辟财源,维持政府运作和贵族奢侈生活;郡国并行制的推行;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经济的现实推动。 2. 【史料阅读】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旧唐书·食货志上》) 该史料属于什么史料类型?具体介绍了什么经济制度?据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以什么为经济基础?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类型:文献史料,是官修史书,可信度较高。制度:从国家政策角度详细介绍了唐朝租庸调制的具体内容。基础:以均田制为基础。特点:输庸代役。 3. 【探究】唐朝两税法 唐德宗建中元年,鉴于租庸调税制极为严重的弊端,实施了两税法改革。两税法实施之前的租庸调,往往较为混乱,征税时间过长,效率很低。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不管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要在当地拥有田产,就必须按照田产的多寡来缴纳田赋。而且两税法是以钱计税,然后再换算成实物来缴纳,开了以货币计税的历史先河。(梁盼《唐代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