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排查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 (2025江门期末)建安九年(204年),曹操采取按照财产多寡定出户口等级,富则多征、穷则少征的征税方法,并强调地方官不得乱收苛捐杂税,也不准豪强向贫苦百姓转嫁负担。这些措施( ) A. 杜绝了官员腐败行为 B. 体现了社会救济理念 C. 有利于自耕农的发展 D. 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 【答案】 C 【解析】 曹操的税收政策减轻了贫苦百姓(很可能是自耕农)的税收负担,同时限制了地方官和豪强的剥削,这有助于保护自耕农的利益,促进其稳定发展,故选C项;“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曹操的政策主要是关于税收的征收方式和标准,并未直接涉及对贫苦百姓的社会救济措施,排除B项;仅凭税收政策并不能直接“扩大”政权的统治基础,排除D项。 2. (2025郑州期末)唐朝中后期,赋税混乱不一,“邦赋既无定限”,“率税少多,皆在牧守裁制”。宰相杨炎提出“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这一主张旨在( ) A. 扩大敛财空间 B. 应对内部危机 C. 抑制土地兼并 D. 减轻人身控制 【答案】 B 【解析】 两税法的“量出以制入”原则旨在限制地方非法聚敛,稳定税源,加强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巩固统治,应对危机。财产成为主要征税依据,减少户籍统计成本,转向有产者征税,扩大财税来源,减轻贫民负担,故选B项;题干未提及征税范围和标准变化,排除A项;土地买卖合法化和土地兼并盛行,排除C项;两税法主要目的是巩固统治和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人身控制”是影响,排除D项。 3. (2025石家庄期末)据史书记载,唐朝中后期湖北某地一名崔姓农民,“(原)家贫乏,偶种橘约千余株,每岁大获其利”;同时,江南地区也出现了许多这样的农民家庭,他们“涸湖池取鱼,获龟犹倍多,悉刳其肉,载龟板至江陵鬻之,厚得金帛”。这些现象的出现( ) A. 说明了多种经营方式的普及 B. 反映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C. 体现了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D. 受到了税制改革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唐朝中期开始施行两税法,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农民一定程度上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同时以“税钱”和“税物”作为征税对象,使得农民为完成税收,需要出卖商品来完成用钱缴纳的部分,促使农村经济出现了多样化的变化,故选D项;材料显示农民不仅务农,还种植经济作物和从事商业活动,但仅涉及部分家庭,不足以说明多种经营方式的普及,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农村经济活动,未涉及城市经济,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南北经济差异,无法体现经济重心转移,排除C项。 4. (2025吉林期末)宋朝流行钱币贮藏,许多富人有库藏,甚至铸有“镇库钱”,这些钱币一旦被贮藏则可能被埋藏于地下,永无见天之日,或藏之库中至累世不用。上述现象( ) A. 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B. 源自白银货币化的冲击 C. 体现了纸币的主币化 D. 导致通货膨胀日益加剧 【答案】 A 【解析】 钱币用于贸易,促进商品经济发展。贮藏钱币不利于其投入生产和流通,故选A项;明朝出现白银货币化趋势,与材料时间不符,且与贮藏钱币关系不大,排除B项;宋朝纸币作为辅币,并未主币化,排除C项;贮藏钱币导致流通减少,可能引起通货紧缩,而通货膨胀指流通货币过多导致物价上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5. (2025郑州期末)明初,赋税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称“本色”。到了正统九年(1444年),赋税采取大规模的“折色”,即“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万余石,折银百万余两”。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 ) A. 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人头税被彻底废除 D. 白银开始流入中国 【答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