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三中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 高二学年10月阶段性考试 历史试卷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由此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A.淡化了血缘宗法制的影响 B.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 C.推动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 D.对地方控制由松散到严密 2.东周时期,诸国的宗庙设于国都,主持宗庙祭祀的始终是一国之君;秦朝建立后,在每个县级行政单位设置县道庙,其祭祀由地方官员主持,使管理祭祀帝国祖先的宗庙成为地方官员日常行政的一部分。宗庙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A.中央政治制度健全 B.礼法结合受到重视 C.地方监察更加完善 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商鞅把历史分为上世、中世和下世三个阶段。上世是“天地设而民生”时代,“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中世是“上贤而悦仁”时代,这是说推选贤者来主事;下世是“贵贵而尊官”的时代,国家建立,君主和职官也都有了。据此可知,商鞅认为 A.生产力发展推动了文明产生 B.君主专制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C.应当尽快建立血缘等级制度 D.改革是历史进步的核心动力 4.下图1所示是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木牍《集簿》。墓主师饶曾任东海郡功曹史(掌握地方人事),《集簿》记录了东海郡的行政建制、吏员设置、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方面的年度统计数字。该文物 A.体现了朝廷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 B.是研究汉朝中央官制的重要资料 C.可作为墓主官职升降的重要依据 D.反映了秦汉时期监察体制的情况 5.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如汉代以六百石的刺史监察两千石的郡国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 A.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有效防范高级官员渎职 C.以小驭大体现皇权至上 D.兼顾行政与监察高效能 6.有史料记载: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倘或道义亏缺,则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矣”。由此可见,九品中正制 A.将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 B.兼具官员的选拔与考核 C.成为士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D.扩大了政府的用人范围 7.曹魏时期,尚书台脱离少府管辖,办公地点从宫中迁往宫外,并侵夺了三公批阅文书和举荐官员的权力,其长官尚书令则被朝野以宰相视之。由此可知,曹魏时期的尚书台 A.脱离皇权的掌控 B.拥有最高决策权 C.呈现外朝化趋势 D.以中朝架空外朝 8.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都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A.保障了监察机构的高效运作 B.导致了监察体系的固化 C.适应了专制集权加强的趋势 D.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 9.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宋初制度多仿唐制”,但是鉴于唐后期藩镇之弊,在制度设计上颇多创举,每一路设帅、漕、宪、仓四个监官,分掌军、政、财政、刑狱、常平仓和农田水利等事务,诸司互不统属。据此推知宋代 A.三司掌握财政大权 B.地方权力运行失衡 C.地方行政运行迟缓 D.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10.对于地方官员德政书写的方式,东汉时期以“飞蝗出境”“猛虎渡河”“纵囚归狱”等为模式与范本;到了宋代,多出现“民诵之”“民受其惠,诵之”等话语。这一变化说明 A.经济发展促进观念转变 B.官员考核方式更加规范 C.社会治理模式发生变革 D.儒学发展影响官吏评价 11.明朝以正统与景泰时期为界,前期君臣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