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历史 考生注意: 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 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一2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学家推测,良褚文化时期已出现公共权力强化的趋势。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良渚 古城遗址出土了 A.骨耜鱼钩 B.城墙与排水系统 C.贵族墓葬 D.石器陶器和玉器 2.关于启的继位,《史记》中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记载:“启 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二者说法的差异说明 A史料年代越久远可信度越高 B.文字史料有主观性不可信 C.历史研究需要多种史料互证 D.历史真相都能经研究还原 3.殷商祭祀祖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祭祀先王先公等获得庇护,避免灾难。周人的祖先祭祀主要 是针对有功于民者,发展出对道德价值的肯定。这一变化 A.割裂了天人沟通途径 B.巩固了战争胜利成果 C.提升了青铜铸造技术 D.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 4.周平王东迁之后,王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这说明 A.传统政治秩序走向瓦解 B.诸侯兼并战争烈度升级 C,变法图强推动社会转型 D,封建土地制度基本确立 【高一秋季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第1页(共6页)】 6063A 5.李悝在魏国变法时,规定以“尽地力之教”推动“治田勤谨”者获赏;吴起认为楚国“所有余者地 也,所不足者民也”,把增加人口列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商鞅提出“人令民以属农,出令民以计 战”。上述主张均基于 A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 B.强化君权的政治理念 C.人地失衡的资源困境 D,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 6.史学大家吕思勉认为,秦统一“绝不全是兵力的关系”,当时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 本有趋于统一之势”。吕思勉认为秦的统一 A.主要通过政治会盟来实现 B.缘于秦文化的强大号召力 C.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之举 D.符合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7.秦朝建立后,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诸多礼仪突显皇帝的独尊地位。此外,秦朝 还统一度量衡,颁布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等。上述举措 A不利于政府效率的提升 B.消除了地方叛乱的隐患 C.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D.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 8.《汉书·刑法志》载:“当孝惠、高后时,…萧、曹为相,填(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 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据此可知,汉初 A.官吏清廉自律 B.推行“与民休息”政策 C.百姓生活富足 D.诸侯王威胁中央集权 9.西汉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这一局面的出现 A为后来击败匈奴巩固边疆打下基础 B.说明汉初统治者“惩亡秦孤立之败” C.体现儒家以德治国实施仁政的主张 D.是设置十三州刺史加强监察的结果 10.下图为西汉地方行政结构变化的示意图。据此可知,西汉 汉那 县(道) 汉郡一县(道、邑、侯) 中央 王国 支那 县 中央 王国一县 侯国(邑) 汉高祖时期 七国之乱被平定后 A.王朝疆域扩大 B.土地兼并严重 C.王国地位提高 D.中央集权加强 【高一秋季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第2页(共6页)】 6063A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