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18385

第1课 子目一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日期:2025-11-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82次 大小:204010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经济,必修,选择性,编版,统编,历史
    (课件网)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 程 目 标 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子目一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所处时代 旧石器时代 _____时代 人类角色 食物采集者 食物生产者 生产工具 打制工具 磨制工具 食物来源 采集和渔猎 原始农耕 原始畜牧 西亚 _____、大麦 绵羊和山羊 中国 粟、_____ 猪、狗 美洲 玉米、甘薯 骆马 生活方式 _____和群居生活 定居和形成聚落 男女地位 女性地位较高 男性占据主导 新石器 小麦 水稻 迁徙 原始农业出现的意义: ①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增加了食物供应,改善了生存条件,加速了_____的增长。 ②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定居到形成聚落;_____和农业分工;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的产生。 ③推动_____(如天文历法、数学等)的发展 人口 手工业 科学技术 【拓展】早期人类历史上三次社会分工 原始社会后期发生的畜牧业同原始农业的分离是第一次社会分工;原始社会末期,因金属工具的使用和改良引起的手工业同原始农业的分离是第二次社会分工;奴隶社会初期出现的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使商业分离出来是第三次社会分工。 1. 【教材图示】旧石器时代 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 根据图片指出远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这反映了怎样的阶段特征? 答案:生产生活状况:从事采集渔猎;会使用火和工具;迁徙和群居。阶段特征:生产力水平低下,人被动从属于自然,处于蒙昧时代。 2. 【问题探究】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 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淮南子·修务训》)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班固《白虎通义·号》) 上面两段史料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描述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答案:不同:关于远古人类的生活,上面两段材料都从食物角度作了描述。第一段认为远古人类采集树木果实和昆虫作为食物;第二段认为以禽兽的肉作为食物。关于农业的起源,第一段认为食入果实和昆虫容易引发疾病或中毒,于是出现农业,播种五谷作为食物;第二段认为因为人口增长,禽兽不足,于是出现农业。 看法:这两段史料都是古人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推测,虽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远古人类靠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其来源多样。农业的起源有多种因素,除上述两种因素之外,人类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知识的掌握,也是农业产生的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 3. 【教材图示】 贾湖遗址出土的猪骨标本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上述图示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有何价值? 答案:类型:第一手史料或实物史料、考古的原始史料。价值:有助于了解原始社会的畜牧产生与发展,以及手工业的出现。 4. 【思考点】与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产者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增加食物供应→加速人口增长→人类从迁徙到定居并形成聚落→手工业分离出来→科技和思想文化产生。 1. (2023湖北高考)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 A.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 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 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 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解析】由“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可见“农”字的创制反映了当时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故选D项,排除B项;“天人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