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19995

26.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 课件

日期:2025-11-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4次 大小:2384839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课件
  • cover
(课件网)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 李贺(790~816) 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著有《李长吉歌行》 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27岁病卒。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 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 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一种 新奇瑰丽的境界,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对后 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走近作者 诗鬼李贺 李贺自幼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年纪稍长,便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guǐ),十分刻苦。十九岁时,韩愈、皇甫湜造访,李贺援笔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shí)大吃一惊,李贺从此扬名。 少年成名 仕途 失意 李贺写《雁门太守行》谒( yè ,禀告,陈述)韩愈,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却因父亲名讳(李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遭人举报,失去科考资格。虽有韩愈作《讳辩》辩驳谬议,但终不得登第。尔后,在宗室的帮助下谋得一个从九品小官,蜗居长安三年,郁郁不得志。 诗鬼李贺 由于功名无成,迁调无望,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虽勉力奔走南楚,以求一展才华,但失望而归。最后,做了节度使的幕僚,处理公文琐事。后病情加重,遂归家养病,整理书稿,不久便病卒。时年二十六岁。 英年 早逝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第二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807)。 背景介绍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紧张 壮烈” “凝重 悲壮” “凝重 悲壮” “坚定 豪迈” “紧张 壮烈” “凝重 悲壮” 朗读指导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唐代〕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墙,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鼓皮,鼓声低沉,高扬不起来。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誓死保卫边疆! 翻译诗句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时间? 描写了一场战争 秋天 以什么顺序展开描写的 时间顺序。白天———黄昏———深夜 炼字 修辞 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战争 角度 听觉 视觉 悲壮惨烈 之美 你是如何理解“半卷红旗临易水”一句中“半卷”? 古代打仗旗帜的作用 辨别身份:这是旗帜最基础的作用,根据以上旗帜的分类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旗帜不仅可以用来辨别敌我双方,还可以清楚的辨别双方各自将领的身份。 判断兵力:在早期,多少兵力设置旗帜是有严格要求的,因此通常也可以根据对方旗帜的多少判断对方的兵力。 鼓舞士气:将帅乃是军队的主心骨,而将帅是否存在的标志便是旗帜,因此将旗是否存在,对于军队士气的影响极为严重。 半卷红旗的目的是为了隐藏解身份和兵力,此时他们是去夜袭敌军。“卷”字写出了我军将士夜里偷袭敌人时谨慎、急速的行军状态,也突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